首页| 论坛| 消息
主题:安徽绩溪胡氏专栏  (已更新第11楼: 绩溪学人的“李改胡”丛论)
回帖:1—17师舜4-2—18仕杰2-1—19子荣3-2—20富贤2-1—21念五2-1
  龙川胡氏族人的繁衍昌盛,早在北宋景定二年(1261)就得到了宋绍定进士、时任端明殿学士、右丞相兼枢密使的歙人程元凤(1200-1269)的首肯,他认为,胡焱的“忠清”,胡汝能的“博学多才”,胡思谦的“勇烈”,胡张获的“明决”,都值得后人学习、发扬光大。
龙川胡氏修谱刊谱的问题(转载)
龙川胡氏修谱的情况,明万历十九年(1591)歙县许国(1527—1596)先生曾述及:“胡氏家乘之修,始于太师魏国公思谦公修之于晋,郡宪仕仪公修之于陈,枢密使子荣公修之于唐,提干念五公修之于宋,大学士允年公亦修之于宋,教谕竹洲公考之于元,虽其先后相映、接踵修葺而其谱犹未详也。迨明兴,大司徒康惠公、御使默庵公慨然起统宗之思,推究其源,凡历代之书文、诸家之记录及晋唐以来之图系,宋元所传之谱牒,而尖编绝简之余,无不极力参考。嗣而都宪瓶山公,暨(继)而少保襄懋公,又悉为阐发,修辑愈备,至今日罔有断续,……”。这是许国参加胡宗宪葬礼后留下的一段文字,可见自晋朝、历南朝,至唐、宋、元、明,历代都有人致力于龙川胡氏宗谱的修撰,但明朝以前是“犹未详也”。即使到了万历年间,仍是“罔有断续”,整个工程还未完结。于是,清末民国年间的绩溪胡位咸(1875—1945)在《龙川胡氏宗谱•龙川胡氏支派宗谱序》中言:“龙川明少保胡宗宪襄懋公、户部尚书胡富康惠公未修宗谱,都察院御使胡宗明公,帝赐御书楼,解组修谱未成”。这是因为龙川胡氏后世子孙均未见一刊谱,故请胡位咸书之于谱首。
  那么,龙川胡氏在民国十三年(1924)前无刊谱是否可成为定论呢?这也未必。嘉庆年间,绩溪县城金紫胡氏在修谱时,曾“从坑口派得刊本《统宗源流谱》,乃宋景定间绩溪市东(笔者注:此即金紫胡氏)、坑口、黟横冈、歙东关各派同修之谱,……”。金紫胡氏,世传汉学,从明末到清末,前后有14代数十人参与汉学,对历代典籍、乡邦文献多有收集,故能见此刊本。尽管嘉庆间金紫胡氏修谱人员(包括胡培)对景定谱存有异议,但本着存异的治学态度,仍保留了景定谱32世链至50世宓的世系。他们在编辑这部分“古系”时,还见到了胡宗明续修的龙川胡氏谱,只是未说明是刊本,还是稿本、抄本。胡宗明续修龙川胡氏谱是实,至今龙川胡氏众多抄谱及清明谱上还保留有胡宗明所写的序,只是抄录后错舛太多而已,但不能否定是谱的存在与刊布。尽管同治六年(1867)胡尔昌在《同治五年修祠理主新增殉难祠记》中也言及“典章失坠”,但又注曰:“原有瓶山(即胡宗明)祖制并族谱,历来祠例、祠规,今俱遗失”,但也肯定胡宗明所撰族谱存在过。是否“今俱遗失”?笔者以为,那只可视为太平天国战乱后的一时说法,未必长远如此,更企盼史料学者有新的发现。
  从晋到明万历间,龙川胡氏修谱的情况大致如上所叙,而此后的情况如何呢?仅从绩溪档案馆所见,只有三次。
  一是同治五年至七年胡尔昌修的、未刊的《龙川胡氏尚书支宗谱》暨《阅主腾清薄》。前者虽已有残缺,但基本保留了21世之前的世系,包括绩溪市东、歙县东关、黟县横冈三支的世系及《世代祖德功勋实录》和《龙川嫡派世代实录》两种,详录了胡富尚书嫡派的世系与实录,录存了胡相、程元凤、许国、汪宏、胡竹洲(胡樟?)写的序、赞和赖文正的《龙川阳址书稿》,朝廷给胡富、胡宗明、胡宗宪的“宝诰”,张廷玉修《明史》时为胡富、胡宗宪作传的呈报等。后者则详录了龙川嫡派(21世之前)、胡富尚书嫡派包括乳坑分支45世以前宗祠享堂中历代牌位的实录。在实物资料毁弃、散失之后,不能不说是极为宝贵的谱牒资料。
  二是光绪年间抄存的《胡氏宗枝》。说他是抄存的,其一是注明“胡永明记”,但却是由子婿正泰、正湖“代笔”,胡高荣同写;其二记的时间,只落“岁阳”柔兆、疆圉,而未写“岁阴”,不无附会风雅之谦,也实难断定确切的抄录时间。但在这个抄本里,完整地保留了各架的世次:一架六
下一页上一页  (3/4)
下一楼›:http://www.longchuanly.com/2009/0311/101.html
  现存的绩溪旧县志有四部:万历辛已(15 ..
‹上一楼:自己查一下万年历:http://www.china95.net/wnl/wnl_3000.htm
要说明的是,常有人反映,查现 ..

查看全部回帖(50)
«返回主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