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论坛| 消息
主题:承事郎胡君墓志铭(胡仲舒)——宋代魏了翁撰
回帖:铁华总斑竹:
  由于铭中未提及胡仲舒及台符的族源,所以我也不知道源自何处.根据他们当时的居住地,我觉得他们可以作为四川的胡氏先祖。
  根据墓铭中的介绍,结合以下附录资料,可以肯定晋原应为今四川省大邑县晋原镇。邛州为今四川省邛崃东南。利州是今广元市。铭中“墓在晋康之善化乡阙山”目前无资料,但可以肯定就在邛州境内。纬州目前不知道在哪里。
咕咚冰鱼2007/10/13 15:20

附录:
大邑县历史悠久,地域广阔,资源丰富,山水灵秀,人文荟萃,素有“山川灵秀之乡”的美称。远在汉代,境内的名山大江就已载入史册。明代文学家杨升庵说:“大邑是蜀之望县,沃野千里。名于三蜀。仙佛同源,萃于二山(鹤鸣山、雾中山)”大邑以其奇丽的自然风光和众多的文物古迹,吸引了许多文人学士。西汉司马相如,唐代杜甫,北宋范缜、文同,南宋陆游,明代杨慎等都曾来游,并有咏怀、记事诗文传世。尤其是神奇的大自然风光,使人难以忘怀。
据考古发掘资料表明。早在新石器时代,大邑的土地上即有人类生产劳动,生息繁衍的踪迹。到了春秋战国时期,大邑这一片土地已经是蜀人的膏腴之乡了,境内盛产的桑、麻、漆、垩等物产为三蜀大地的居民生活提供了物质保障。
秦始皇统一中国,分天下为36郡,原巴蜀之地分为汉中郡、巴郡、蜀郡。蜀郡治成都,下辖15个县,江原县为其中之一,今天大邑县的大部分原隶属江原县。汉朝继续承袭秦朝旧制,江原仍属蜀郡。北魏宣武帝时废江原县,改设多融县,北周于益州置总管府,废东益州,改多融县为晋原县,仍划归蜀郡。
唐高祖武德元年(公元618年),置益、锦、嘉、邛等十九州,晋原县属益州。唐高宗李治咸亨二年(公元671年),割晋原县之西部设置大邑县,隶属邛州。从此,大邑和邛崃各自为县。大邑县建县之初,其西北与汶川、芦山交界,东南与安仁(安仁县于元朝时并入大邑县)、唐隆接壤,地方百里。唐朝初年,因南北朝战乱刚结束,官员越设越多,县越划越小,在相当于今天的邛崃、大邑、蒲江三县的范围内,即有七个县之多。相对而言,大邑县这样的百里疆域,无疑是说得上广袤的。所以《太平寰宇记》有记载:“(大邑)县在鹤鸣山东,其邑广大,遂以为名。”
民国初年,大邑县属四川省建昌道,后属四川省温江专员公署,最后改属四川省眉山专员公署。1949年12月20日大邑县解放,初属川西行政公署眉山专区,后属川西行政公署温江专区。1952年四川建省后,大邑县一直隶属四川省人民政府温江专员公署。1983年温江专区并入成都市,大邑县因此成为成都市的一个组成部分。
大邑县是四川省成都市下辖的一个县。面积1548平方千米,人口50万。邮政编码611330。县人民政府驻晋原镇。行政区划下辖15个镇、13个乡。
来源: http://www.dz-history.cn/_private/dayixianqing.htm

利州:广元旧称。北朝西魏废帝元钦二年(553),改西益州为利州,是广元称为利州之始。(南北朝、隋、唐、五代、宋)元朝统治者取《易经》中“大哉乾元”的句子,显示其统治“德威广播、疆土广大”之意,将利州更名为广元(元、明、清、现代)。
广元市辖3个区4个县,分为35个县辖区,174个乡、86个镇、3个街道办事处。
广元市   面积16314平方千米,人口305万人(2004年)。
利州区   面积1482平方千米,人口46万。邮政编码628017。
元坝区   面积1435平方千米,人口24万。邮政编码628021。
朝天区   面积1618平方千米,人口21万。邮政编码628012。
旺苍县   面积2976平方千米,人口45万。邮政编码628200。县人民政府驻东河镇。
青川县   面积3269平方千米,人口25万。邮政编码628100。县人民政府驻乔庄镇。
剑阁县   面积3204平方千米,人口67万。邮政编码628300。县人民政府驻下寺镇。
苍溪县   面积2330平方千米,人口77万。邮政编码628400。县人民政府驻陵江镇。
此处区划地名资料截至2007年4月;面积、人口
下一页 (1/2)
下一楼›:哦,是这样?我都把方向搞反了,西南变成了华东,出笑话了。看来我们对这些知识了解太少了,真是 ..
‹上一楼:冰鱼宗亲:
台符不知哪支胡氏的先祖?晋康之善化、嫠纬州、卭州、 利州应是否在现浙江一带?

查看全部回帖(4)
«返回主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