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帖:附录:
汪藻(1079~1154) 北宋末、南宋初文学家。字彦章。德兴(今属江西)人。崇宁二年(1103)进士。北宋时官至太常少卿、起居舍人。南宋时,官至显谟阁大学士、左大中大夫,封新安郡侯。
汪藻早年曾向徐俯学诗,中年以后又拜韩驹为师,然而,他的诗却不沾江西诗派习气而近似苏轼。诗作多触及时事,寄兴深远。如《己酉乱后寄常州使君侄四首》中:"百年淮海地,回首复成非"、"诸将争阴拱,苍生忍倒悬"、"只今衰泪眼,那得向君开",郁愤至深,似得力于杜甫。《桃源行》一首,于王维、韩愈、刘禹锡、王安石同题之后,别开生面。"那知平地有青春,只属寻常避世人",足见其立意新颖。写景诗如《春日》,也曾传诵一时。
汪藻学问渊博,绍圣、元符年间有声誉于太学。徽宗时,与胡伸俱有文名,被称为"江左二宝"。汪藻擅长写四六文,南渡初诏令制诰均由他撰写。行文洞达激发,多为时人传诵,被比作陆贽。《皇太后告天下手书》、《建炎三年十一月三日德音》是其代表作。孙觌序其集时推重他为大手笔,说他"闳丽精深,杰然视天下"。
汪藻撰著,散佚甚多。今传本《浮溪集》36卷,是四库馆臣自《永乐大典》中辑出的。然遗漏尚多,清代孙星华复辑《拾遗》 3卷。《浮溪集》有《武英殿聚珍版书》本、《四部丛刊》影武英殿本。《拾遗》有《武英殿聚珍版书》福建本、广雅书局本。又有《浮溪文粹》15卷,《四库全书》本。
来源: 百度百科
汪藻(1079—1154),字彦章,号“浮溪”,又号“龙溪”,饶州德兴(今属江西)人。崇宁二年(1103)进士。任婺州(今浙江金华)观察推官、宣州(今属安徽)教授、著作佐郎、宣州(今属安徽)通判等职。钦宗即位,召为起居舍人。宋高宗时,任中书舍人、给事中、兵部侍郎。绍兴元年(1131),兼侍讲,拜翰林学士。出任湖(今属浙江)、抚(今属江西)、徽(今安徽歙县)、泉(今属福建)、宣等州知州。绍兴十三年(1143)罢职居永州(今属湖南)。
汪藻学问渊博,文才出众,早年即有声誉于太学。长于四六制文,当时号为“大手笔”。作诗曾受江西诗派徐俯、洪炎等人赏识。据宋人曾敏行《独醒杂志》卷四记载,他曾向徐俯请教“作诗法门”,徐俯举例说:就此席间杯盘果蔬眼前能看到的,都是诗,只要带点意去加以操作,都会是好诗。切不可闭门造车。汪藻不能领会,过一月后,又对徐俯说:自从受教后,照此办理,一字也写不来。徐俯却告诉他:你此后应当会作诗了。话说得有点玄,大概是告诫汪藻不要只从书本中讨生活。汪藻一直未忘这一教诲,说:“某作诗句法得之师川(徐俯)。”
汪藻作诗不太有拘束雕琢之苦,写景抒情都能挥洒自如,语言或劲爽明快,或坦易清新,与苏轼、白居易时有相近。南渡后感时伤乱之作学习杜甫,诗风凝重沉郁。据张元干《苏养直诗帖跋尾》记载,大观三年(1109),张元干在南昌向徐俯请教作诗句法,当时徐俯、洪刍、洪炎、苏坚、苏庠、潘淳、吕本中、汪藻、向子谨等九人曾“为同社诗酒之乐”。不知后来吕本中作《江西诗社宗派图》为何没把汪藻也算进去,可能是因为他的诗风确实难入江西诗派范围吧。
来源: http://www.tenyensoft.com/scwk/rw/wz.htm
安吉历史沿革
东汉至隋:
东汉末期,阶级矛盾激化,故鄣县辖境广袤辽阔(大致包括今安吉县全境、长兴县西南一部和安徽省广德县全境、郎溪县一部),封建统治者为强化控制,于黄巾大起义的第二年,即灵帝中平二年(185),割故鄣县南境置安吉县,县治设于天目乡(今孝丰镇),仍属丹阳郡。安吉建县始于此,至今已1800余年。
唐至宋:
唐麟德元年(664),恢复安吉县建制,隶湖州。
唐朝前期,统治者实行宽舒政策,社会渐趋繁荣,生产有较大发展。圣历年间(698—700),县令钳耳知命督率县民建成石鼓堰、东海堰和邸阁池,改善农业生产的水利条件。开元年间(713—741),安吉丝及丝织品质称上乘,奉为贡品。茶叶生产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