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帖:附录:
罗洪先,字达夫,号念庵,明代吉安府吉水黄橙溪(今吉水县谷村)人。罗洪先是官员家庭出身,自幼端重,不为嬉戏,从小立志要当学者。嘉靖五年(1526),罗洪先参加乡试中举人,嘉靖八年(1529)已丑科会试 ,殿试时第一,授修撰。当时明世宗迷信道教,求长生,政治极为腐败。罗洪先看不贯朝廷的腐败,即请告归。嘉靖十八年(1539),他出任廷官,因联名上《东宫朝贺疏》冒犯世宗皇帝而被撤职。从此罗洪先离开官场,开始了学者的生活。他自归家务农之后,隐居山间,更加专心致志地考究王守仁学,闭门谢客,默坐一榻,三年不出户。他甘于淡泊,冬练三九,夏练三伏,骑马练弓、考图观史,上至天文、地理、礼乐、典章、水利、边塞、战阵、攻守、下至阴阳、术数、无不精心探究。隆庆元年(1564),罗洪先去世,享年61岁,诏赠光禄少卿,谥文恭。
罗洪先一生的主要成就在理学和地图学方面,在文学方面也有一定的造诣。尤以地图学贡献卓著。他精心绘制的两卷《广与图》,是我国历史上最早的分省地图集。罗洪先在绘制地图方面的建树,不但为我国地图的绘制和地理科学作出了贡献,而且为国际的同行所瞩目,在世界地图绘制方面占有一席之地。
他的文学主张,在其文学实践的过程中有三次较大的变化。开始他效法李梦阳,反对虚浮的台阁体,提倡复古;但后来渐觉复古派一味强调“文必秦汉,诗必盛唐”,专从字句上去摹拟古人,既使作家思想受到束缚,又使作品脱离现实,便自觉放弃了这种文学主张,加入唐顺之、归有光等唐宋派的行列,主张为文“开口见喉咙”,反对摹拟古人。反对摹拟古文。他写的诗文既摆脱了拟古派一味摹拟古人的痕迹,又无唐宋派的那种道气。
罗洪先在理学方面,是江右王门的中坚人物,然一生未及守仁门,曾师事王门学者黄宏纲、何廷仁,研究王守仁“致知”之旨,与王门高弟钱德洪、王畿、邹守益等颇相交厚。罢归后,曾辟石莲洞、作正学堂,读书其间。罗洪先的思想演变是围绕王守仁“致良知”说展开的,其理论与王守仁一样都离开人的社会性而谈抽象的人性论,但就他的整个思想倾向而言,则具有由虚而实的特点。
著有《念庵集》22卷,收录于《四库全书》。另有《冬游记》、《广与图》传世。
来源:http://www.shuhua163.com/ReadNews.asp?NewsID=284
罗洪先:凄苦悲凉的杰出学者
从谷村出来,记者又来到吉水县另一个叫黄橙溪村的古村落。黄橙溪村也属盘谷镇,和谷村紧紧相连,相距不到2公里。这个村也曾是一个文风昌盛的古村,可惜因战乱等原因,村庄已不存在,连一段断墙残垣也没有留下,变成了一片平坦的稻田,两条溪水绕稻田平缓地流过,除了一个黄橙溪的村名外,已经找不到任何历史遗迹。
就在这片水稻田中间,500年前曾诞生过一位杰出的理学家、文学家、历史学家和地理学家,名叫罗洪先。讲到中国哲学史的王阳明“心学派”,不能不讲到罗洪先,他是王阳明学派的重要继承者和开拓者;讲到中国千年科举史,不能不讲到罗洪先,他是明代嘉靖八年(1529)的状元,嘉靖皇帝对他殿试的评价是:“学识正道有见地,言论正直而意志忠诚,提为进士第一”;讲到中国地图学,不能不讲到罗洪先,他是我国第一部分省地图—“广舆图”的绘制者,对我国地图学的发展是位里程碑的人物。最为令人感动的是,他在38岁那年被罢官后住在黄橙溪村旁的石莲洞,以常人难以想像的意志,潜心研究学问,过着与世隔绝的生活,一住就是整整18年。他的一系列重要著作,连同那本分省地图集,就是在这个石莲洞里完成的。他是一位500年来受人尊敬的学者,一位有杰出成就的状元,又是一个命运凄苦悲凉的读书人。
不爱做官偏偏考中了状元。陪同采访的梁峰先生是吉水县博物馆馆长,对吉水先贤了如指掌,他说罗洪先是一位非常有意思的人物,他爱好并追求的是做一位像王阳明那样的理学大师,但命运常常是阴错阳差,偏偏让他成了一位人人羡慕的状元。罗洪先的青年时代是幸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