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论坛| 消息
主题:明寿官胡公墓志铭(胡汝宽)—— 明代温纯撰
回帖:横跨清峪河上,连接三原县南北二城的三孔石桥——龙桥,据说原先是座木桥,宋代建隆四年(公元963年)木桥倒塌,后来屡建屡被汛期暴涨的河水冲毁。明代工部尚书温纯倡导集资修建石桥,于万历十九年(公元1591年)破土动工,经12年建成,命名龙桥。
龙桥长110米,宽11米,高26米。采用三孔拱桥形式,中孔大,两边孔小。桥体石构铁钳,石缝用糯米石灰汁粘合;桥面用长方青石筑砌,安排整齐匀称;桥上两边修有石栏,上刻人物、花卉。宏伟壮观,雄浑厚实,异常坚固。虽经多次劫难,仍巍然屹立。如明万历四十四年(公元1616年)6月22日,河水暴涨,洪水滔滔,越桥而过,桥身坚如磐石,安然不动。民国22年(1933年)5月29日,暴雨倾盆,狂风怒吼,波涛滚滚的河水奔腾咆哮,龙桥却砥柱中流,稳如泰山。建桥专家和人们常把她与山西的飞虹桥,河北的赵州桥并提为三大石拱桥。她是我国古代石拱桥有代表性的杰作之一。 相传龙桥建成后,用拆下来的搭架料修建了距桥约十里的文峰木塔和一座占地30多亩的寺院——木塔寺。从这一点也可想见当年龙桥修建工程规模的宏大和浩繁。我们更可以从古画《龙桥落成工峻图》中直观看到她的精致、美妙和气势。
“龙桥夕照”还是关中一景。历代游历秦川的文人墨客,无不发出由衷的赞叹,像“水从碧玉环中过,人在苍龙背上行”,就是对她的形象描绘。在当地群众中还广泛流传着“三原桥(即龙桥),泾阳塔,高陵的牌楼一枝花”,更是人们对龙桥发自内心的赞颂。
时间的长河流淌到改革开放的90年代,龙桥随着时代的洪流方开拓出了全新的篇章,在小清河两岸的塬上——龙桥原址的上空,架起了联结三原县南北城的钢筋水泥斜拉桥,使得原来的龙桥所在地形成了“桥上桥”、“龙驮龙”的更加雄伟壮观的景像。人们往来于南北二城的道路更为宽阔、平坦,更加方便,再不会有为过桥而先下坡后上坡的麻烦了;人们真正是在“苍龙背上行”了。
来源: http://wuran2006.blog.hexun.com/8156241_d.html

“白煨鱿鱼丝”是陕西省三原县著名的风味菜。它是为纪念明代万历年间工部尚书温纯而创制的,至今已有五六百年的历史了。
三原位于陕西省中部,泾河流经此处。由于明代后期水利疏于治理,泾河下游每年都有洪水泛滥。又因三原地势较低,所以每逢雨季便闹水灾,庄稼全被大水淹没,房屋也大片倒坍,可苦坏了当地百姓。万历年间,祖籍三原的工部尚书温纯,长期在京师做官。他听说老
家水灾的讯息后,食不甘味,夜不能寐。这一年,温尚书回乡省亲,会见了许多父老乡亲,对他们饱受灾害之苦深表同情,便拿出自己多年的积蓄捐给地方。在治理河道的同时,又让地方官在南北两城间建筑一座石桥,起名为“龙桥”,以便利交通。
  在温尚书的带领之下,地方官也做了不少有益于老百姓的好事。就在“龙桥”竣工的时候,温尚书特地从京师赶回老家,与父老乡亲一起庆贺。为了表达对温大人的感激之情,三原厨师精心烹制了多款菜肴。在盛大的庆贺宴会上,父老频频向尚书敬酒。温纯也尽情与百姓同饮同乐。当地名厨特献精制鱼馔,请尚书大人品尝。温纯非常高兴,连声称绝,说是京师地面上也不曾品尝到如此美味佳肴呢。当温尚书动问菜肴名称时,厨师只说是用鱿鱼切丝制成,还不曾命名。温大人高兴地说:“我看此馔就叫做‘白煨鱿鱼丝’吧。”众人齐声赞同,于是“白煨鱿鱼丝”便应运而生,从此成为三原地方一道名菜了。这道菜后来进入古都西安,成为三秦名馔代表作之一,早已扬名中外了。
  “白煨鱿鱼丝”的制作方法如下:主料和辅料——
  鱿鱼500克,水发木耳25克,水发香菇25克,花生油40克,香油10克,淀粉20克,葱、姜、蒜、精盐、味精、料酒各少许,花椒4粒。
  制作技艺——
  1.把鱿鱼去掉头、皮,洗净后切成1寸长的丝,投入放有4粒花椒的开水中汆一下捞出。
  2.将花生油倒入炒锅里,烧到冒烟时投入姜末、葱花、蒜片、鱿鱼丝。翻炒数下后放木耳、香菇丝、精盐和料酒
下一页 (1/2)
下一楼›:这样的资料阅看起来既有史料印证价值,又增加了我们一些历史知识,不管是胡氏宗亲研究家史的还是休 ..
‹上一楼:附录:
【温纯】(1539~1608)明代官吏。字希文(一作景文),号亦斋。咸阳三原人。少时为人凝 ..

查看全部回帖(3)
«返回主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