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论坛| 消息
主题:心跪虎豹塔----胡赛标散文作品选
回帖:胡赛标
走过羊肠似的村道,走过栏杆石桥,我伫立在静静的务滋楼前。它是我国著名油画家胡一川先生的故居。此时,金子似的阳光一片片从空中飘落下来,空气变得晶亮而温柔。楼前脉脉漾动的小溪,从光滑的石桥下潺缓流过,像婴儿的一抹淡淡微笑。“务本崇功德,滋生进大同”这矫若游龙的门联手迹,如流水行云流人我的瞳孔,一川先生的面容倏地闪现出来:光光的脑门,一直延伸到头顶,饱满而闪亮,飘逸的银发齐整地翻卷在后脑勺上……
这是一幢古色古香的土木房。大黑瓦,小窗棂,厚泥墙,花屏风,狭天井,红栋梁,木走廊,观音棚,弥散出一种渺远的神秘,一种积谷陈仓的气息。八户人家大多搬出去了,失去了往日的喧闹,以及公鸡的打鸣、母鸡的歌唱。务滋楼阒寂了,宛如历史的回声渐渐消逝。当一川先生的弟弟——胡以传老师“吱嘎”推开那扇尘封已久的木门时,我的目光跳了一下:这就是全国著名油画家呱呱坠地的房间?巴掌大的一块地方,已被一张老式木床,一个木柜,三只瓮罐填塞得结结实实,难以转身。以传老师望着我说:“我八姐妹都在这间出生,楼下就是厨房,就二只间。”我没有惊讶。在贫困的故乡,孩子们稍懂事,就会“搭”给同伴睡觉的,或是在观音棚的谷柜上睡眠,胡文虎先生不是在屠案板上睡过么?小时候,我在观音棚谷柜上睡时,虽有哥哥陪着,还是战战兢兢哆嗦得厉害,恍惚中似有观音伸出长长的手来。贫寒造成了背井离乡、漂洋过海的苦难,也造就了坚韧顽强、出类拔萃的华侨。当胡一川15岁从爪哇沙拉笛歌回国入集美师范时,是否冥冥中已注定着他未来的命运?
一丝亮光从狭小的窗棂里漏了进来。墙壁上挂着一个小镜框,里面镶嵌的一张旧照片吸引了我散淡的目光。一川先生与罗丹先生坐在一条长藤椅上,神态安祥而自然。我静静谛听他俩的交谈,似乎听到胡一川客音很重的柔和话语:“历史就是历史,谁也改变不了!”是的,这位与徐悲鸿一齐创建中央美术学院的首任书记、广州美院院长,这位在杭州艺专师从克罗多、潘天寿、李苦禅的著名画家,这位在鲁迅先生指导下从事木刻运动的“开山鼻祖”,这位与邓中夏一起同坐监狱的左联党员,这位在延安窑洞以法语哼唱《马赛曲》、背着吉它率领“鲁艺木刻团”深入太行山的艺术家,这位在敌军“九路围攻”逼近之际,仍坚持手印完一份社论版头画的木刻团长,这位与朱德总司令同场争球、英勇杀敌的战士,这位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与毛泽东合影的传奇人物,这位多次获国际版画、亚运会美术大展金奖的油画大师,当灰色的浮云遮蔽了星光的闪烁,他没有怒发冲冠和苍白的呐喊,而是静静地等待,等待一种历史公正的回音……等待和忍耐是痛苦的,但等待和忍耐又是一种高尚的美德和非凡的智慧。当人类对金色的阳光逐渐麻木的时候,就需要走入一段黑暗的历史隧道,犹如“十年文革”的等待,最终唤回人们对伟人璀璨光芒的感知一样。历史的脚步是这样,人生的春秋何尝不如此?
我的脑海叠印着几幅镜头:1933年,负责编辑《工人画报》的胡一川在上海被捕入狱,他以美术为武器,坚持同敌人斗争。一位著名诗人在昏暗的囹圄里写下诗作《给胡一川》:“你用钢刀刻木刻/我用钢笔写诗篇……”这位诗坛巨擘,名叫艾青。1950年,胡一川根据牢狱生活的切身体验,创作了社会主义油画的奠基性作品《开镣》,真实再现了狱友得到解放军解救这一历史性时刻悲喜交集的情景,莫斯科美术学院院长A·格拉西莫夫撰文高度赞赏这一代表作。八十年代初期,国外流行这样的观点:中国没有油画艺术。英籍华裔作家韩素音嗤之以鼻,她四处奔走,编辑出版了中国第一本油画集《中国当代油画艺术》,胡一川的作品《东海岸》被列人该画集的第一页。
木楼梯咚咚咚的回声影子般跟在身后,似乎告诉岑寂的务滋楼什么。跨出花岗石楼门,金子似的阳光一下拥抱着我。屹蹴在石桥栏上的人们,冲我花一样笑着,瞅着我走过石桥,仿佛什么也没发生。
作者授权胡氏宗亲网(http://www.hszqw.com.cn)发表,如需转载请与作者联系。
下一页 (1/2)
下一楼›:胡赛标
当我们走入你的瞬间,疲惫的集庆楼,你让我们的灵魂颤栗不已,你让我们一下苍老了580 ..
‹上一楼:胡赛标
“楼四层,环四圈,上上下下四百间。”这歌谣淳朴极了,唱的是被称为“圆楼城堡,八 ..

查看全部回帖(10)
«返回主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