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论坛| 消息
主题:南山看谱 91浙江湖州(霅川)与胡氏文化、名人、支系
回帖:http://www.hszqw.com.cn/bbs/read.php?tid=4252&fpage=0&toread=&page=6
我认为有些错误还是需要正视的,起码后人应该根据历史事实提出质疑,进行讨论。书写的历史并不等于历史本身。
拿胡安国世系源流举例,华林谱上记载源出瑜公、令儀之后,纪念地的碑文上也明确是属于华林支系。但最近从胡氏宗亲网论坛上发布的资料来看,此说有待讨论。
明代的《华林胡氏族谱序》有载:“胡魁次子胡瑜之后徙居陈留,为宝文阁学士谥文定安国公所出也。”喜全宗亲告诉我们《江西通志稿》有记载“胡夔,移民到了崇安溪里,是为崇安胡氏之始迁祖,到胡安国已是第七代。”而铁华兄出示的涌田谱上从安国以上“脉祖”均有生卒年月,仕官任所,没有断代现象。
然而,冰鱼宗亲从电子版《四库全书》里找到许多不同的资料。宋代游酢撰的《游廌山集》卷四中的《宣义胡公墓志铭》记载,以及宋胡寅《斐然集》巻二十五《先公行状》对其远祖均只追溯到五世“主簿公”。游酢与胡安国是同时代人,又是好友,为安国父撰写墓志铭,其世系源流的阐述必经胡安国认可,真实性应不容怀疑。也就是说,在胡安国当时,也仅知道自己的祖先是“江南人也”,何来华林、陈留之说?到了胡寅时代仍然没有新的发现。所以现在我们就很想知道,是谁在什么年代考证出胡安国的祖先是从陈留迁来崇安的?
冰鱼宗亲说“铁华总版主的家谱是在胡宏的孙子常原手中初修的,由此推算那时的家谱估计也丢失了,而常原是凭着家族诸代墓铭使谱中对安国的父辈以上都有生卒没葬记载。”值得商榷,既然诸代墓铭都有生卒没葬记载,那胡安国和胡寅不可能不知道,游酢撰的胡渊墓志铭就不可能那样写。所以我的看法,现在与其相信胡安国系出华林陈留,不如相信胡安国和胡寅自己的判断:“本贯建州崇安县开耀乡籍溪里。曽祖容故不仕,祖罕故不仕,父渊故任宣义郎致仕,赠中大夫。母吴氏故永寿县君,赠令人。公讳安国字康侯。五世祖号主簿公,五代中至建州之鹅子峯下钓鱼自晦,人莫知其所从来。后世相传云本江南人也。”--胡寅《先公行状》
胡寅当时只说“人莫知其(主簿公)所从来”。到了后代人就知道了,而且知道的越来越多,越来越详细。我们现在希望重点研究的就是所有这些安国胡寅以后的发现,哪些是有史料记载可以相互印证的的,哪些是道听途说以讹传讹的。明代的《华林胡氏族谱序》仅用一句话概况胡安国世系,与之前安国胡寅当事人的说法不一,而后人知华林谱说者众,知安国胡寅说者鲜矣。
我仅举此一例来说明要拨开千百年来族谱研究的迷雾,还历史本来之面目,任重而道远。我们有幸相聚在胡氏宗亲网这个信息平台,这也是千百年来的首次机会让我们能运用大量的历史资料,进行现代的科学研究。讨论者还需把自己的精力投入到这方面来,不要说那些没有意义的“光彩不光彩”的话。
又:
我们福建长汀朱紫胡氏是个微族,至今不过万千族众,无法和安国公显族相提并论。但我族族谱记载和上面记载一样,先祖也是“人莫知其所从来”:
“唐昭宗乾宁间,有裔孙某以进士官江西,遭乱去官隐于宁都,即白石公之曾祖也。公以宋英宗治平三年由宁都迁汀郡宁化石壁村,神宗熙宁八年徙居长汀白石乡,元丰六年卜筑城西朱紫坊,三迁而后安宅焉。”按胡海《大通考》提供的资料,我族始祖应该是万九郎公的次子六郎公(六郎居汀城),按通行说法,就是胡铨之后、霸公之后、华林之后。然而我们这一族从明朝修谱开始就压根没提“华林”这两个字。倒是不少他族都把我们列为与中川胡氏同祖(万九郎)。你说我们是相信自己的族源之说(有裔孙某以进士官江西,遭乱去官隐于宁都)呢,还是放弃族谱之说转向华林系?现在此地续修族谱尚未提上议事日程,问题还不算突出。
我族的“裔孙某”和安国系的“主簿公”都是同样一类传说人物,充满了不确定姓。我们能说“其先江南人”,江南就是江西,江西就是华林吗?“裔孙某”官江西,后裔就一定属于华林系吗?可以这样推理,但推理必须合乎
下一页 (1/2)
下一楼›:如果说我仅仅是在宁海黄墩胡氏族谱上看到有“栋公”记载,那是不会引起我任何注意的。可是当浙江 ..
‹上一楼:在我看来,喜全兄此帖(http://www.hszqw.com.cn/bbs/read.php?tid=4179)提出了这样一个话题, ..

查看全部回帖(122)
«返回主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