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论坛| 消息
主题:寻根问祖的八大朝宗圣地等
回帖:南方移民源地-珠玑巷
[ 来源:胡氏宗亲网 | 编辑:南山 | 时间:2007-02-19 17:50:13 ]
[上一篇] [下一篇]
南方移民源地-珠玑巷
韶关珠玑古巷   (来源:古风网 作者:罗凯燊 )

  珠玑古巷位于南雄县城北10公里处。据考证,珠玑巷是珠江三角洲居民的发祥地,也是海外华侨的祖居。珠玑巷的得名,始于张昌,张昌始祖辙生子兴,七世同居。唐敬宗宝历元年(公元825年),朝廷闻悉,旌其孝义,特珠玑绦环,因避敬宗庙溢,改名珠玑。珠玑巷1500多米,路而宽5米多,用鹅卵石铺砌而成,巷内保留看不同朝代的古楼、古塔、古榕风貌和古建筑遗址等一批文物、古迹、观光景点,其中,“珠玑古巷”牌楼西北的元代实心石塔,是广东省现存元代石塔中唯一有确切年代可考究的,为省重点保护文物。
漫话珠玑巷
  一、古巷的沧桑
  珠玑巷是一个具有一千一百多年历史的古巷。它得名于唐敬宗年间。明末屈大均著《广东新语》云:“珠玑巷名,始于唐张昌。昌之先,为南雄敬宗巷孝义门人。其始祖辙,生子兴,七世同居。敬宗宝历元年,朝闻其孝义,赐与珠玑绦环以旌之,避敬宗庙讳,改所居为珠玑巷。”
  珠玑巷又名沙水镇,在沙水河西侧。从史料看,本来珠玑巷只是沙水镇的一部分。阮元编的《广东通志》云:
“珠玑巷在沙水寺前”中山黄慈博先生遗稿《珠玑巷民族南迁记》抄录诸族谱中,多称:“沙水村珠玑巷”
“沙水珠玑巷”。可见珠玑巷原属沙水镇。据考察,原来珠玑巷大体在沙水镇的南端,即从《珠玑古巷》门楼起向北走经石塔到石桥这一段,约长二百米。再向北走则是其他巷、里、坊。如今之“珠玑楼”,过去并不属珠玑巷。据乾隆十二年建楼碑记载,(此石碑现仍镶于“珠玑楼”)“珠玑楼”原为沙水镇翔凤坊之楼,早塌,乾隆十二年重建时才题名为“珠玑楼”。《南迁记》中记述沙水镇还有“儒林里”
“沙水塘”等旧址。后来随着珠江三角洲的繁荣富庶,来这里寻根问祖的人越来越多,珠玑巷的名声也越来越大。沙水镇的里、巷、坊,都象翔凤坊那样,逐步被珠玑这个名称所代替,整个沙水镇也叫珠玑巷了。但历代行政区域,一直沿用沙水这个名称。宋嘉定中称沙水驿,后又改沙角巡检司,清名沙水塘,民国为沙水圩。民国29年实行新县制,全县划为2个区28个乡,第一区均平乡改为珠玑乡。以珠玑为行政区域从此始。今名珠玑镇,辖110多个自然村,3万余人口。
  珠玑巷离南雄城九公里,一条街道从南到北,(从珠玑古巷门楼到珠玑街门楼)长7 6
1米,宽3米多。在古代,它是南雄的一个重要商业市镇,两旁列肆如栉,不下二、三百家。它创于唐而盛于宋。珠玑巷之所以能成为一个重要商业市镇,主要原因是它位于粤赣交通要道上,是沟通大庾岭南北的必经之路。每天来往客商不下千人。宋皇佑年间,韶州岑水开采铜矿,年收购铜五、六百万斤,北运铸币。煦宁年间,在韶州设永通监铸币,年产103万缗,按每缗用铜3.14斤计,共重五百余万斤。这些铜币北运,至少要挑夫十万人次。又如盐运,北宋时即有大批广盐运入江西,赣南上百万人口的食盐都由广东沿海北运供应。《南雄州志》载:元至正二十二年岁办10825引,清嘉庆13年,增至11458引又1921包零37斤,折合约5百万斤。(附注)这些盐由沿海船运至南雄,再由陆路运到赣南,也需挑夫十万人次以上。至于其他南来北往的客商,海外使者,无法计数。《利玛窦中国札记》一书记述1595年(明神宗23年)5月,利玛窦一行越过大庾岭时,看到客商来往的情形:
“旅客骑马或者乘轿越岭,商货用驮兽或挑夫运送。他们好象是不计其数,队伍每天不绝于途。”珠玑巷每天要接待如此众多的客商,茶楼酒肆、客栈饭馆,生意兴隆,应接不暇。
  北宋末年,宋室南迁,中原人民为避战祸,纷纷向南迁徒。这些南迁的人,在兵荒马乱之中,扶老携幼,历尽艰险,越过大庾岭,心情始定,多在珠玑巷安顿下来。因为珠玑巷位于南雄盆
下一页 (1/3)
下一楼›:  以上各族谱牒都称其祖来自南雄珠玑巷,叙述有简有繁,时间有先有后,早的在北宋开宝,而多在 ..
‹上一楼:山东移民来源考
[ 来源:胡氏宗亲网 | 编辑:南山 | 时间:2007-02-19 17:53:57 ]
[上 ..

查看全部回帖(15)
«返回主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