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帖:这位宗亲好!下面这些资料摘自《中华姓氏谱胡姓卷》供参考。南山
明经胡氏是胡姓又一重要来源。上川明经胡氏的后人著名学者胡适曾经说过:“我本不姓胡,绩溪胡姓都是李唐的后代。”明经胡氏始祖原本是李唐后裔——唐昭宗之子李昌翼。李昌翼字宏远,号眉轩,然而遍寻《新唐书》、《旧唐书》却不见李昌翼的身影。但是与正史大相径庭的是:在《新安考川明经胡氏宗谱》、《婺北清华胡氏宗谱》、《上川明经胡氏宗谱》、《西递明经胡氏宗谱》、《仁里明经胡氏宗谱》等现存的明经胡氏的家谱都无一例外地尊崇李昌翼为明经胡氏的始祖,都有李昌翼改姓为胡的确切记载。现在将其中的一部分罗列如下:
胡氏原本是李唐后裔李昌翼,被胡氏养育,于是冒姓为胡。(《婺北清华胡氏宗谱》卷首《明经胡氏续谱旧序》)
胡氏原本出自李唐宗室,其始祖昌翼公因为唐末避乱于婺源考川,所以冒姓为胡。(《上川明经胡氏宗谱》卷首《序》)
明经胡氏源出自李唐冢胄,家耄逊荒,易姓为胡。(《西递明经胡氏壬派宗谱》卷1《康熙朝续修宗谱林序》)
以上的记载寥寥几句,语焉不详。在《歙邑明经胡氏宗谱》子部《始祖唐太子考》《上川明经胡氏宗谱》卷3《始祖明经府君传》中还有更为详细的叙述:明经胡氏始祖按照旧谱实际上是大唐昭宗皇帝、何皇后之子。当时宣武节度使朱全忠握有重兵,权倾朝野,对唐室社稷垂涎已久。为了尽快取代唐室,朱全忠削弱宗室,无所不用其极。唐昭宗乾宁四年(公元897年)8月,朱全忠的部下韩建尽将诸王斩尽杀绝于十六宅。当年10月偿朱又对皇帝说:“皇子都是诸嫔所产。”不久,已有身孕的淑妃何氏被立为皇后。朱全忠为了进一步控制朝廷局势,借故岐兵威逼京畿,准备迁都于自己势力范围内的洛阳。第二年正月,唐昭宗在朱全忠的胁持之下,无奈起驾迁往洛阳。一路上,车辚辚,马萧萧,唐昭宗忧心如焚,预感到大祸即将临头。当路过华州时,有百姓夹路高呼万岁。唐昭宗想到此时此地自己的处境,不禁涕泪纵横,告诉路边的百姓说:“不要叫我万岁,我不再是你们的主子了。”何后也非常害怕朱全忠,曾经绝望地说:“大家夫妇都委身于全忠矣!”二月迁都人马来到陕州,因为东都洛阳宫殿的情况尚不清楚,于是滞留于陕州。三月朔日,何后临产,太子呱呱落地,这就是后来的明经胡氏始祖李昌翼。唐昭宗既沉浸于得子的喜悦之中,但又为幼子的命运愁眉不展,寝食不宁。四月,宫阙建造完毕,朱全忠请求发车起驾。昭宗皇帝派遣宫人告诉朱全忠,皇后新产,身体尚未恢复,还不能上路,请等到十月再东行。朱全忠根本无视皇帝的请求,依旧派遣手下部将冠彦卿前来催促发车。昭宗皇帝知道已经不能逃脱朱全忠的虎口,就与何后暗中商量说:“事情已经迫在眉睫!不如悄悄地将太子乔装成襁褓中的普通婴儿,挟带一些宝玩和御衣,改姓易名,隐藏在民间。等到大局已定之后,再重新入宫。”当时昭宗皇帝的心腹胡三公跟随御驾东迁,皇帝就将太子托付与三公。胡三公临危受命,不顾个人的安危,
将太子带回婺源考川。胡三公几乎重演春秋时晋国公孙无臼、程婴挽救赵氏孤儿的义举。昭宗来到洛阳之后,不久就被朱全忠杀害。唐哀宗天佑元年(公元904年),德王裕等九位皇子也惨遭杀害。李唐宗室仅存哀帝,而李昌翼隐存于外。
李昌翼与义父胡三公来到考川之后,因为义父姓胡,也因为婺源有“十胡九汪”之说,改姓为胡,融于众胡之中,可以掩入耳目。取名为昌翼,也是为了感谢胡三公的覆翼、养育之恩。胡昌翼避乱于考川之后,闭门少出,不愿招人耳目。几年之后,年少的胡昌翼就以天资聪慧闻名遐迩,引起乡人的注目和惊奇。弱冠后的胡昌翼登后唐庄宗同光三年(公元925年)明经科进士.所以后人尊称他为明经公,胡三公眼见胡昌翼已经长大成人,就将他的真实身世坦言相告,并且出示当初从宫中带出的御衣和宝玩。一番真情告白之后,胡昌翼失声痛哭。然而唐室江山已经无法重振,回天乏力。但是他无论如何也不能屈节曲奉他国君主。于是胡昌翼无意仕途,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