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论坛| 消息
主题:南山看谱 91浙江湖州(霅川)与胡氏文化、名人、支系
回帖:长汀朱紫胡氏族谱探究(一)族谱修纂过程
吾长汀朱紫胡氏族谱自七世祖木斋公始修至今已六百余年矣。谱记可上溯至唐昭宗乾宁年间(公元894-898年)有胡氏裔孙某以进士官江西,后遭乱去官隐于宁都,他就是我们朱紫胡氏始祖白石公的高祖。白石公于宋英宗治平三年由宁都迁汀州宁化石壁村,神宗熙宁八年徙居长汀白石乡,元丰六年卜筑城西朱紫坊,完成了三迁而后定居于兹。朱紫胡氏族谱实际是从始祖白石公开始记载,时为北宋神宗年间(公元1083年)。据现在掌握的资料来看,朱紫胡氏族谱在有文字记载的九百多年间,共进行了四次较大规模的修纂。即由七世祖木斋公主纂的一修;由十二世祖实斋公主纂的二修;由十六世祖协矩公主纂的三修;以及清光绪二十年间的长汀族人合族四修。(长汀朱紫胡氏迁往四川郫邑一支,于民国初年由二十一世祖昭文公主纂完成自乾隆年间入川三祖之后的“西蜀胡氏族谱增修”)
一.七世祖木斋公主纂的一修
木斋公是朱紫胡氏家族历史上的一位重要人物。他对家族的主要贡献在于创建的朱紫胡氏族谱,不仅上溯探源到唐朝官江西的“裔孙某”高祖,而且记录了从始祖白石公以后四百多年的家族繁衍历史,为子孙后代进行族谱修纂增补奠定了基础。七世祖木斋公讳原祖,生明洪武元年(1368年),卒明永乐21年(1423年),享年55岁。公于明成祖永乐初年被乡里推荐做官,授留守司都经历(正六品),居官雅有才望。在即将得到提拔重用之时,公却以两个儿子幼小为由加以婉拒(也有可能是因为官场险恶而有意退避),力请归田。上司和朋友“惜其优于才而未能罄其用”,对他主动放弃仕途深表惋惜。
木斋公在官时就经常修辑宗谱,并请当时的翰院翰林杨公荣题序。辞官回家后继续修纂完成并付印,明正统年间(1436年-1449年),福建中部地区因流寇邓茂七而导致战乱,木斋公首纂的胡氏宗谱毁于战火之中,以后就“散轶不传”了。关于这部族谱我们能够知道的就只有这些内容,从后来的续修谱上也可以看到从白石公到木斋公这四百多年的家族历史资料极为简略。除了三世祖紫坊公讳坚有事迹记载外,其他世祖仅有名讳在上。而且据现在的考证,从白石公以后谱上可能少记了四、五代人。
二.十二世祖实斋公主纂的二修
木斋公之后代从九世祖樛庵公始到十二世祖实斋公,四代族人修谱完成了朱紫胡氏族谱的二修。从整个续修过程可以看到我们的先祖无论在多么困难的条件下都没有放弃这项重要的工作,从而给后代留下了宝贵的家族繁衍资料。九世祖樛庵公(生明宣德六年1431年,卒明成化八年1472年)有感于三代单传人丁不旺,故娶两房生七个儿子,人称七房公。早期的修谱工作完全是他一人进行的(樛庵公享年只有41岁,所以在他正值中年时,七个儿子都还没有成人)。经常是“残烛而纂缉之”,可见还没有一个儿子能够帮助他。这一点他的长子龙山公后来很是“抱憾”,常和昆弟七人商量怎样继承父亲的修谱事业,准备设谱局请专门的人才担任主管,还在明成化二十三年延请当时的长汀知县谢珪提前作序。但“未及开雕而疾”,没有等到最后完成就生了病,只好把这项工作交代给他的儿子介石公讳一正继
续去做。介石公在广东潮阳做官(司训),工余花费了大量时间仔细校阅谱稿,终于在嘉靖十一年完成了初稿,退休回乡后因“目疾”交给族侄十二世祖实斋公讳辉再做修订以付印刷。由此我们可知从九世祖樛庵公到十一世祖介石公,历时数十年祖孙三代修谱不辍,表现出一种鍥而不舍的顽强精神。
十二世祖实斋公讳辉也是家族历史上值得尊敬的一位先祖,他出身七大房中哪一房现尚不可知(二房的可能性较大些)。“髫龄好学,手不释卷”,自幼就爱读书学习。“及长雄识卓有匡扶天下之志”,后又“赴试闽闱肄业南雍”,在外做官多年。他用了二十多年的时间“于艺圃晨夕校阅详为编次”,终于完成了朱紫胡氏宗谱二修。谱成而征序于岭南温景明先生以传世。他在"十二世辉"的自序中谦虚地写道:“我能厚宗族哉?不过仰遵木斋公暨龙山伯祖介石伯创谱盛心耳!”
下一页 (1/3)
下一楼›:下面是浙江永康胡氏胡帆先生写给我的信:
先远宗亲:你好!
八日晚通了一次电话,九日 ..
‹上一楼:清明宗亲:
您好!您所说的意见我基本赞同。说实话,自从看了你们的谱,我就感觉问题很多 ..

查看全部回帖(122)
«返回主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