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论坛| 消息
主题:南山看谱 91浙江湖州(霅川)与胡氏文化、名人、支系
回帖:长汀朱紫胡氏族谱探究(二)历史事件人物
吾福建长汀朱紫胡氏,自始祖白石公于北宋神宗元丰六年(公元1083年 )三迁定居城西朱紫坊,九百多年来合族共修族谱四次。现唯有光绪二十一年 (公元1895年)一套族谱尚存在世,在长汀古城第二十四世宗亲师煌家保存。我有幸亲睹此谱,并将其中部分内容影印带回上海仔细研读。国家有正史,地方有方志,家族有家谱。族谱中记载的人物生平事迹往往都是与当时社会重大历史事件息息相关,若要深入了解族谱历史人物就必须了解当时社会状况和历史背景。故先远不揣笔陋,利用网络查询的方便,整理出与吾族族谱有关的历史事件和著名人物资料,见识于族中之智者。
一 胡氏裔孙某与朱温之乱
光绪年间福建长汀胡氏族谱和民国年间四川郫县胡氏增订族谱都有相同之记载:“唐昭宗乾宁间有裔孙某以进士官江西,遭乱去官隐于宁都,即我世祖讳彭字延年号白石公之曾祖也......”, 长汀胡氏族谱则更加明确指出“:裔孙某......朱温乱乃隐宁都不复返安定焉”。说明胡氏先祖裔孙某是为避“朱温之乱”而弃官隐居江西宁都的。唐昭宗乾宁年间(公元894-898年)距唐末黄巢农民起义结束不到十年。战争给人民带来深重的灾难,社会动荡不定,老百姓民不聊生,胡氏裔孙某恰好在这样的年代得中进士放官于江西,真可谓是生不逢时。
朱温,安徽砀山人,出身贫苦家庭,从小不务正业,是乡里的地痞。后与兄朱存一起加入黄巢起义军,受到黄巢的重用。公元882年9月,在黄巢危急之时,朱温背叛了黄巢,率军投降唐朝,被唐僖宗封为左金吾卫大将军,充河中行营副招讨使,赐名全忠。公元883年,封为宜武(治汴州,今河南省 开封市)节度使,与李克用等联合镇压了黄巢起义,并被提升为检校司徒,同中书门下平章事等职。此后,他以河南为中心扩张势力,和李克用父子等人长年混战,致使黄河中下游地区的社会经济遭受严重破坏。混战中,他先后吞并了秦宗权、朱埴、朱瑾等藩镇,成为唐末最大的割据势力。公元907年2月,他逼迫昭宣帝退位,自己称帝,建国号为梁 ,定都汴,建年号为“开平”。史称后梁。后来由于宫廷内部矛盾斗争,乾化二年(912年)被其子朱友珪所杀。
朱温年代各种割据势力战乱不已,尤其在中原地区,于是形成了中国历史上著名的唐末民众避乱逃亡大迁徙。如明经胡氏族谱记载:始祖昌翼公,本昭宗之子为避朱温乱,赖臣胡三公庇匿婺源之考川,遂冒胡姓;镇海古县志乐氏条中有“仁规大司寇仁原昆弟,在光化年间,以立朝正直取忌,避朱温乱,弃官归隐于鄞县大隐。”可知弃官归隐不独吾胡氏先祖裔孙某。当时的迁徙路线一般是从中原渡江南下,沿江西进入福建,而江西和福建交界处的宁都宁化地区由于地理位置偏僻,战火尚未波及,堪称人间乐土。更兼当时中原光州王审之兄弟三人率兵入闽,建立五代十国中的闽国,政治比较开明,为老百姓做了不少好事。当时的胡氏裔孙某很可能也是因为这个原因来到这里,一直到三四代人后才迁居到福建之汀州府。
二 第三世祖紫坊公与汀南平息寇乱
族谱是这样记载第三世祖紫坊公的:“少而聪颖特达,精左氏春秋。甫冠游太学中京榜,以上舍甲科拜承议郎。淳熙中汀南寇起,廷议皆谓公生长南服,才望素著,宜委以兵权,俾耀戟故乡,相机勘除。制曰可,授公漳州路总管中大夫。奉命抵南未二年山寇悉平,朝制褒奖成绩厥后。公春秋益高,以本官优养里第。宋理宗嘉熙元年卒,寿九十一。汀守臣为请于朝,謚曰忠惠”。这段记载生动地描述了紫坊公的生平事迹和受到褒奖的经历。但是很遗憾,目前尽我所能尚未找到佐证材料来证实谱上记载的事件。汀南寇乱确有其事,平叛受奖查无其人,真是令人困惑的一件事情。
关于“淳熙中汀南寇起”,是发生在南宋孝宗淳熙年间福建西南地区的沈师起义事件。查《续资治通鉴》卷148:南宋孝宗淳熙八年(公元1181年)“(三月)戊午,以潮州贼沈师为乱,趣?赵师宪讨之。”“是月(十一月),广东安抚巩湘诱潮贼沈师出降,诛之。 ”“甲寅,以汀、漳二州民为沈
下一页 (1/6)
下一楼›:说到江西宁都,我以前只是在学习革命史时知道它,没有想到后来这个地名居然和我的先祖有关系:“ ..
‹上一楼:莫愁前路无知已,天下谁人不识君。

查看全部回帖(122)
«返回主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