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论坛| 消息
主题:南山看谱 91浙江湖州(霅川)与胡氏文化、名人、支系
回帖:前几天在QQ上与益明宗亲讨论永康胡氏情况,有不少收获要及时记下来以免遗忘。益明宗亲对永康胡氏彭公派系颇有研究,已经整理出相当一部分世系详情,提前发送给我了。
关于永康胡氏北迁问题,最早我是在绍兴县的厚堡村发现的。那里的宗亲告诉我,他们是胡则大帝的后裔,是从永康迁来的。今年我去义乌、诸暨和萧山访问后,综合各地族谱记载,以及去上海图书馆查阅资料,基本形成了这样一种观点,那就是永康胡氏在长期历史演变中,由浙江中部向北部迁徙,形成了目前义乌、浦江、诸暨、萧山、绍兴一带胡姓很多与永康胡氏有关的现状。但是由于资料匮乏,对于早期迁徙的过程,目前还不能给出明确的答案。浙江中部胡氏是以三国时胡综、东晋胡凤为先祖的国内著名胡氏支系。这一支系又分成三个主要支派:以永康胡库为中心的彭公系和以东阳东南湖为主的神公系和另一个以胡文质为先祖的龙山系(这种划分是否准确值得讨论)。构成了浙江中部胡氏的重要组成部分。除永康、东阳外,周边县市的胡姓宗亲也大多数都是同宗不同支。在同治年间曾共同修建了永康龙山胡氏宗祠,共有57个支派出资参与,规模巨大。近年来,凡是该族中重要的祭祀活动,各个支派均会派人参加。但是在相隔较远的地区,这种联系已经相对较少,因此研究永康胡氏在周边地区的迁徙历史,对理清本支宗亲血脉渊源显得尤为必要。
下面是永康胡氏周边地区有关族源的记载:
《库川胡氏宗谱》记载:彭公有三子:廷讦、廷许、廷评(这三兄弟的名字很容易搞混淆)。其中廷评这支就是著名的胡则大帝的先祖,绝大多数永康胡氏都是属于这一支。廷讦一支目前在东阳,人数不多。与永康北上胡氏有关的是二子廷许这一支(益明宗亲观点)。世系为:廷许--承夏--荣观--仲文。其中廷许为“太常寺太祝,知越州府事,卜居暨阳上金(即现在浙江诸暨市上金村)”。承夏为东邑(即东阳)路西派始祖,仲文是个重要人物:越州教授,东邑路西派祖。我想起来,在《中华姓氏谱--胡姓卷》里介绍南岑胡氏宗谱时出现过这个人物。
根据《南岑胡氏宗谱》(南岑即今浙江东阳大路、南午岭一带)记载:胡廷许迁居暨阳上金。然而,上金也非胡氏久留之地。胡廷许下传7世至胡仲文,当时他担任越州教授,于是胡家又迁居于越州拜王桥。这里和库川谱略有不同,仲文为廷许下7世,不是4世。所以我认为两谱各具独立性,如果库川谱抄自南岑谱,那就应该和南岑谱保持一致记载为7世。从这两谱记载上看都认为确有仲文此人,他担任过“越州教授”,也就是说在绍兴居住过。
《暨阳上金胡氏族谱》,我去上海图书馆查看过该谱。但很失望,有关远祖记载语焉不详,看不出有价值的地方。“演,唐代自永康县迁居暨阳县(今诸暨市)上金村(今赵家镇上京村)”,这与库川谱上记载几乎是风马牛不相及。而对暨阳上金胡氏的调查可以说是调查永康胡氏北迁的重要环节,还好,在浙江萧山竹桥胡氏的族谱上录有几篇来自暨阳的重要序文。
《萧山竹桥胡氏族谱》载南宋暨阳谱序:“胡之受姓始于虞思,蔓延天下,谱则未暇考据,而独断于东阳及今凡八世,是信谱也”。“谱则自东阳志,迁于暨阳。逮志八世迁于张川、汤溪;又志九世迁往嵊县走马冈江,南华亭县......",这篇序为南宋咸淳十年庐陵文天祥撰,是比较早的一篇暨阳谱序。还有一篇作于明洪武年间的暨阳谱序是这样记载的:“吾先世自宣义公由婺之永康求居越之暨阳上墅里今为美仁里焉,今凡十有一世......”,而明永乐年间的第三篇暨阳谱序则又有下面的说明:“吾祖宣义公自婺之永康迁居,于是遂为暨阳始迁之祖,子若孙十有四世矣,宣义而上远无所稽,以谱牒之不存也,然吾叔父师善翁常言,永康之派出于东阳胡仓塘......"《萧山竹桥胡氏族谱》记载“吾祖隐圃公,宣义郎时中公之十二世孙也”,还是益明宗亲看谱仔细,他告诉了我这个“时中”公是谁:
再回到《南岑胡氏宗谱》:胡仲文下传7世至胡邦伸、胡邦伯、胡邦佐、胡邦杰、胡邦供5人,胡邦供
下一页 (1/2)
下一楼›:今年我在浙江某地进行胡氏调查访问时,问起某支胡氏的源流,他们不假思索地告诉我:华林胡氏。我 ..
‹上一楼:恭喜恭喜

查看全部回帖(122)
«返回主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