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论坛| 消息
主题:关于胡瑗世系的讨论 (专帖)
回帖:政问题要求学生试作折衷至当的判断。胡瑗这种教学方法,正是让学生“穷经以博古,治事以通今“,使得学生乐于信从,学有成效,为宋朝统治者培养了不少合乎封建统治要求的“博古通今”人才。正如王安石在《寄赠胡先生》诗中说的:“十年留滞东南州,饱足藜藿安篙莱。独鸣道德惊此民,民之闻者源源来。衣冠大带满门墙,奋如百蛰乘春雷。恶人沮服善者起,昔时?跖今骞回。”
如长于《春秋》的孙觉,长于《大易》的倪天隐,长于理学的程颐等,都曾是胡瑗门下经义专业的著名学者;再如范纯仁长于政事,范纯祜长于兵战,刘彝长于治水等等,则是治事专业的著名学者。胡瑗不仅重视经义、治事的分斋讲习工作,以培养“明体达用”人才,也很重视用遇事表率在先的“以身先之”原则,贯彻实施礼教乐教,搞好文娱体育活动。就礼教说,他总是模范带头,一丝不苟,虽在大暑天气,仍然公服升坐,保持师生间的严肃礼节,要求在洒扫应对进退的一举一动中,贯彻实践礼教要求,做到以礼始教,以礼始学;另一方面他也要求师生友爱相处,教师要把学生视同自己的子弟,学生要敬爱教师如同对待自己的父兄。就文娱体育说,他常指导学生,食饱后不可伏案久坐,以免有伤气血流通,他要求学生通过习射,投壶,开展游艺休闲活动。每次公私考试后,他总是要司仪人员带领学生在太学的肯善堂聚会,唱诗奏乐,夜晚才散;各斋学生也可自行集会,琴瑟乐声往往响彻户外。他还认为,学者应该旅游四方,以便了解各地的“人情物态,南北风俗,山川气象”,藉以扩大眼界。如果局守一乡,滞于一曲,就会使人“隘吝卑逊”,他在湖学时就曾几个学者—起,从吴兴出发邀游关中,到潼关后,道路高峻狭隘,就与腾宗谅等下车步行,到达关门后坐下休息,眺望黄河逶迤汹涌和太华、中条诸山环抱,一目千里,形势雄伟壮观,十分感慨地认为这才说得上是名山大川,做学问的人,就是应该见识一番。
欧阳修在《胡先生墓表》中指出:“先生为人师,言行而身化之,使诚明者达,昏愚者励,而顽傲者革。故其为法严而信,为道久而尊。”这正指明胡瑗教育工作成功的关键,反映了当时人对胡瑗这位封建教育家的评价。
赵祯喜枯元年(1056)十二月,胡瑗升任宋朝中央政府的太子中允,充天章阁侍讲,专门掌管太学。喜祜四年(1059)正月,病不能朝,以太学博士退休东归,同年六月六日在杭州病故,年六十七岁,葬于鸟程何山之原。在如皋安定乡有他的衣冠冢,嘉定十一年(1118),南宋宁宗赵扩赐谥为“文昭”。胡瑗—生著作很多。遗著现存的只有门人编录的《周易口义》十二卷,《洪范口义》二卷,《论语说》,和《春歌说》各七八条,还有与阮逸合著的《皇祜乐名记》三卷。其他关于经学的主要著作如:《尚书全书》二十八卷,《春秋要义》三十卷,《中庸义》一卷,关于乐教的仅有《乐府秦议》和《皇祜乐府秦议》各一卷,都巳散失。关于教育的两本专著《学政条约》和《武学规矩》各一卷,都已失传。
上一页  (2/2)
下一楼›:【泰州·名人】之 胡瑗
摘自:http://post.baidu.com/f?kz=125488118
以下资料仅供参考. ..
‹上一楼:重修胡安定先生祠堂祀
广陵平山之阳,有宋胡安定先生专祠,独奉先生神像,其中而附享者, ..

查看全部回帖(50)
«返回主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