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论坛| 消息
主题:南山看谱 91浙江湖州(霅川)与胡氏文化、名人、支系
回帖:今年我在浙江某地进行胡氏调查访问时,问起某支胡氏的源流,他们不假思索地告诉我:华林胡氏。我好生好奇,据我所知,华林胡氏发源于江西,发展于江西周边地区,还没有听说浙南有这样一支华林胡氏支派。继续询问下去得知,原来他们是以福建崇安胡安国为先祖,都说安国支系出华林,所以他们也就顺理成章地成为华林胡氏的一部分了。我们知道全国胡氏中以胡安国为先祖的支派分布很广,堪称国内胡氏一大支派。在所有华林胡氏族谱上都是记载胡安国支系出华林五宗之一瑜公之后,在华林胡氏发源地的纪念碑文上也是这样记载的。但是经过这段时间的族谱学习和对照不同史料,我发现这很可能是一个误会,说胡安国系出华林,以讹传讹的可能性很大,理由有以下几条:
1.最早把胡安国系列入华林胡氏一族,是在宋孝宗乾道丁亥三年(1167)栝公重修大宗谱时,据说这是华林胡氏首次修谱。但据我所知,在宋徽宗政和壬辰二年(1112)勤公编修大宗图时并没有记载过胡安国为华林派。我认为这应该华林胡氏最早的修谱记载。而宋绍兴九年(1139)己末四月胡纺作《华林胡氏大宗碑序》 时对瑜公系的描述是:陈留支天圣中淮南转运使弼,乃瑜之子令仪,令仪生绍,绍生弼。胡安国1138年去世,过了29年,到1167年栝公重修大宗谱时,这一段描述增加了以下内容:陈留支之祖瑜,生令仪,令仪生绍,绍生弼。天圣中,授淮南转运使。安国、寅,宁、宏、宪皆其裔。后面九个字是加进去的,从此,胡安国系就被列入了华林胡氏。这与勤公编修大宗图(1112年)时把永康胡则(1039年去世)列为华林胡氏(王告)公支的作法是相同的。也就是说,是胡则与胡安国都已成为当代名人时,因为他们姓胡,当时的宗谱编修者不由自主地将他们都列入了华林胡氏,并被以后所有的续谱者写入谱中,包括朱熹也说他们“考彼同一气”。实际情况怎样呢?
2.先看胡则这一系的族谱记载,胡则是浙江永康人,他的嫡孙进士胡穆在宋神宗熙宁二年(1069)写的一篇序文中,详细介绍了永康胡彭公一系的源流是以胡综胡凤为先祖,没有一处涉及到华林胡氏(王告)公。而根据胡安国(1074-1138)同时代好友游酢撰的《游廌山集》卷四中的《宣义胡公墓志铭》记载,对胡安国远祖只追溯到五世“主簿公”,胡安国长子胡寅(1098-1156)在《斐然集》巻二十五《先公行状》中也说“人莫知其(主簿公)所从来”。当事人自己都没有承认出自华林,是后来的修谱者把他们列入进华林胡氏的。这也是为什么将近一千年过去,这两支族从来没有和华林胡氏发生过联系的原因。是华林胡氏早期修谱者自说自话,历次修谱都是如此这般地抄将下来,同样近千年过去,也没有再稍微详细一点的胡安国后裔资料附在华林族谱上。胡则系到胡则四子后截止,安国系仅列安国、寅,宁、宏、宪名而已。我到永康一带调查访问,绝大多数的宗亲都没有听说过他们有华林渊源,少数人也是参加了九江会议而被告知为华林后裔。而安国系以湖南湘潭衡山一带最为集中,他们的历代族谱上也从来没有提到过华林胡氏。
3.说安国系出自华林瑜公支最有力的证据之一是黄启昌的《中华百家姓通鉴-胡氏卷》,说崇安胡氏的宗祖叫胡瑜,有一个叫胡夔的为崇安胡氏始迁祖,胡安国便是他的七世孙。据说这则资料来源于《江西通志》,我查过相关资料:最早的《江西通志》编撰于明嘉靖年间(1525),此时据胡安国年代已400余年,其采编资料均受1167年栝公重修大宗谱影响,不约而同地将安国华林说传承下来,这不奇怪,连朱熹这样与安国家族有密切接触的学者都持相同观点,认为胡瑗、胡安国与华林胡氏“考彼同一气”(把泰山胡瑗和衡山安国划为一族更是错误),那后来的修谱著书者们当然也不会另辟蹊径,考究一下其中的奥妙了。新编《崇安县志-氏族志》记载:胡瑜的后裔胡夔(约六至七世孙)从江南迁到崇安籍溪的,按此说胡瑜(930)到胡安国(1130)二百年间十四代人,平均15年/代,显然不合生育繁衍规律。
胡安国系究竟源出何处,莫衷一是,说出于华林只是其中一种。胡铁华宗亲根
下一页 (1/2)
下一楼›:胡海先生的一页族谱手抄件,让我花了两天时间来关注江西上犹地区胡氏的情况。事情的经过是这样的 ..
‹上一楼:前几天在QQ上与益明宗亲讨论永康胡氏情况,有不少收获要及时记下来以免遗忘。益明宗亲对永康胡氏 ..

查看全部回帖(122)
«返回主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