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论坛| 消息
主题:南山看谱 91浙江湖州(霅川)与胡氏文化、名人、支系
回帖:这段时间以来,有关胡仁朝支系的话题格外引人瞩目。在湘、贵、川、鄂地区许多胡氏支族都声称属于这一支。胡仁朝,明洪武年间任武陵总兵,夫人耿氏生九子,因救驾有功,被明惠帝诰封为一品护国夫人。最让人关注的是,据有的专家认为,胡仁朝是华林胡氏仲容公的第十六世孙,所以中国西南地区的广大胡仁朝后裔支系都将划入华林胡氏的宏大版图之内。然而,这一结论令人生疑。
疑问之一:这个胡融是华林胡氏的舜臣吗?我手上没有原始旧谱,仅根据网上发布的各地族谱内容谈谈自己的看法。湖北宗亲胡耀斌说,长阳县文物馆张道新小姐、龚发达同志在2003年4月提供的情报:晓溪“《安定堂·胡氏族谱》(残卷)世系表载:其始祖胡融,字伟明,仕汉,官历文渊阁大学士,签书郎,累迁尚书中丞,赠封崇信侯。居山东济南府陈留郡。历八世,有胡石,字伟扬,生于宋太宗元年(公元976年),亡于天圣七年(公元1029年)居江西吉安府吉水县。湖南宗亲胡德谦说,湖南慈利县(辰州胡氏)胡德寿、胡德秋二位宗亲告诉他,他们保存的族谱手抄件与湖北省长阳县文物馆所藏族谱记载“完全相符”。也就是说,我们现在知道的旧谱记载“胡融”是胡仁朝的先祖。然而,由于各种书籍资料上都找不到“胡融”这个人,于是《辰州胡氏五修谱》(1998年)或是几年后的《辰州胡氏六修谱》,就把“胡融”认定是“华林二十三世祖胡舜臣,字融,号子宗,仕唐大学士,居陈留,封奉政大夫,子,清献。”我认为这种认定缺乏有力证据,说历史上没有胡融这个人是事实,但说胡融就是胡舜臣也过于牵强,因为通观华林各地不同时期的大成谱,从来就没有发现有“舜臣,字融”的记载。辰州新谱是在移花接木,巧妙地将“字融”取代了“字宗向”,“仕汉”变成“仕唐”,从而在这里形成了进入华林胡氏的隧道。
疑问之二:这个仲容是华林胡氏的仲容吗?都说胡仁朝是华林胡氏仲容公的第十六世孙,是因为华林谱上有个大名鼎鼎的胡仲容,正好与胡仁朝这一支系先祖中的一位仲容公同名。所以大家不约而同地想当然就认定他就是华林仲容无疑。考证族谱记载的科学态度不应该是主观臆断的,两个地区出现同样姓名的人不奇怪,况且仲容这是个极为普通的姓名,哪有“此名只应华林有”的道理?无论是从世系排列和生卒年代上看,把胡仁朝支系的仲容认定为华林胡氏的仲容,都很难自圆其说。先看上面世系,从胡舜臣到胡仲容是六代一清二楚,舜臣--诚--珰--令严--元凤--仲容。胡仁朝支系老谱上却是胡融......胡晟—仲容--国思,难怪胡德谦和樊先生都认为就这样接到华林谱上“显然是错了”。再看看仲容的后代,华林标准的字辈是“用”,用礼、用时、用之、用晦......可是胡仁朝支系老谱上却是一个陌生的“国思”,要想把胡仁朝接到华林系上去,解决了“胡融”的问题却没有解决“国思”的问题。按照将胡舜臣“字宗向”改为“字融”的思路,应该把“国思”改为“用思”才合乎情理。我的理解,在湘西一些地方的族谱上记载国思是仲容公的儿子,并不等于是华林仲容公的三子。既然这个仲容公属于华林系,那么他的上下世系都不应该有太大的错误,尤其是仲容的父亲应该是元凤,儿子必须是用礼、用时等“用”字辈的儿子,否则这个“国思”就很难被认定是华林仲容公的儿子,这个仲容的父亲也很难被认定是元凤。
疑问之三:这个仁朝是华林胡氏的后裔吗?从网上发表的许多当地族谱世系记载,从仲容到仁朝有十四世、十六世、二十三世不同,但大部分世系是相同的,大部分不同地区的族谱记载相互印证,说明这一支系基本上是客观存在的事实,但是所有的早期族谱都没有确定是来源于华林胡氏。因为从胡融到胡仲容再到胡仁朝,并没有相互矛盾的记载出现(我个人看法,该族的胡融“仕汉”,很可能的确就是汉朝时代的人,这和浙江永康胡氏的先祖胡综为三国时代的人是同样道理,他们只是象征意义上的祖先。)该族的真正始祖也不是仲容公而应该是仁朝公,而正是由于与华林胡氏的仲容公同名,而被现代人错误地考证为华林胡氏分支,但从
下一页 (1/2)
下一楼›:“有湖北麻城孝感迁出的吗?” 一楼
http://www.hszqw.com.cn/bbs/read.php?tid=7235
“ ..
‹上一楼:随着国内旅游业的发展,越来越多的人都知道了安徽绩溪的龙川胡氏宗祠。然而,却没有多少人知道国 ..

查看全部回帖(122)
«返回主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