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帖:无法回避的争议--《中华胡姓通谱》首卷专家学者定稿会
胡仕奇宗亲的一篇文章,吸引了网上无数的目光。看似突兀的事件,实际上昭示着客观与必然。因为在此之前,许多征候已经表明这将是一场无法回避的争议。两年前的九江会议拉开了编修《中华胡姓通谱》的序幕,按照预定计划,将于2008年底之前出版发行《中华胡姓通谱》首卷本。这场争执发生在这个时候不是偶然的,导火线就是那个《中华胡姓通谱》首卷专家学者定稿会。关于这个定稿会,从三月份起,网上就陆续出现一些不同观点意见。到胡仕奇宗亲这篇文章的发表,可谓是火山喷发一冲九天了。归纳总结的争议主要有以下几点:
1.召开“定稿会”的时机不成熟。根据“关于编修《中华胡姓通谱》再致海内外族人书”所阐述的观点,修胡姓通谱是以“一谱贯通整个中华胡姓,构建时空交错之认知座标,上下连通,纵横疏通,即打通其所‘隔’,接续其所‘断’,从而凝聚(一族)团结之力量,(弘扬)姓族相维相系、相通相感之道”(http://www.hszqw.com.cn/bbs/read.php?tid=7834)。然而要实现这一宏伟目标绝非易事,操办方的日程表可能制定的过于乐观。既然是全国胡姓之通谱,且不言上下世系左右支派的隔与断,单说是谱究竟能否涵盖“全国”之范围,做到名至实归,可能心里也没底吧。我去年开始在浙江地区胡氏聚居地搞调查,先后走访了50多个乡镇村庄,我没有看到有一个村庄参与了《中华胡姓通谱》编修工作。这里面还有余姚柏山胡氏,据说他们还是华林五宗琼公系在浙江的一大望族,人数在数万人以上,修通谱之事都闻所未闻。浙江永康胡氏也是国内著名胡氏支派,仅在永康市胡姓就占了全市人口五分之一,他们虽有代表参加了九江会议,但和余姚柏山胡氏一样没有完善的宗亲机构组织而无法启动,大多数宗亲对修通谱都没有听说过。磐安县的“分会”成立时吃过一顿饭就没有了下文。我可以肯定地说,作为****胡氏大省之一的浙江省,即没有统一的省级宗亲联谊机构,也不具备修全省范围的通谱条件,其他省份的情况可想而知了。地缘情况这样,血缘情况呢,浙江省有几个大的胡氏支派,分别是浙东胡进思系,浙中永康综公凤公系、浙东南胡安国系,以及浙北乌山胡瑗系等等,在《中华胡姓通谱》的目录里除了从图书馆找来的几篇序文外,没有更详细地反映这些支系渊源世系、族居分布信息。我以为修通谱之首卷,不可或缺地应该概述****各地各大支派的源流以及存在的世系问题,严格说是应该加以考证而公布其研究的结果。虽然像湖北、江西这样的省份,宗族组织工作做的非常出色,也不能以偏带全,误认为全国的胡氏情况都和这两个省相同。这个问题的提出,换言之,不是说“定稿会”的时机不成熟,而是目前进行撰修全国胡氏通谱,时机不成熟。在这种情况下,仓促地开会定稿开机印刷,不能不说是操之过急了。通谱的内容是什么?难道就是诏诰、敕令、序跋的收集、历史名人、诗歌词赋的整理?这样的话就不是通谱,而是资料的堆砌,和市面上出售的那些胡姓书籍没有什么两样,很多内容都是相互转抄而已。通谱旨在辨证疑问、理顺世系,尤其是要探讨各大族系、各地分支彼此之间的关系,仅把资料汇集在一起,不做考证即冠名为“通谱”,我认为是没有准确把握“通谱”一词的学术含义。(另文探讨)
2.专家定稿会开得太草率,这也是网上宗亲比较集中的一点反映。有的宗亲认为参加会议的专家学者或不够权威,或有所遗漏,有的宗亲认为这是在走过场,把事先拟定好的定稿拿来会上念念。但按照编委会的解释参与定稿的专家学者有足够的权威性,是有些人不顾大局,以我为中心,即:我没有参与的就没有代表性:我不认可的就说是错误的。没有达到我目的,我就要你处处受阻,等等(http://www.hszqw.com.cn/bbs/read.php?tid=7885)。可能编委会认为大量的考证认定工作已经在前期完成,这样的定稿会仅类似于开香槟庆贺的签字仪式,象征意义大于实际意义。与其这样,那也用不着让很多人千里迢迢跑到一个会场里,去听某些人用听不懂的方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