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帖:最早的国内胡氏组织机构,是伴随着联修宗谱的活动而出现的。我们知道,华林胡氏在历史上曾经有过多次大规模联修宗谱,如明朝正德年间,清朝康熙、乾隆年间,以及清朝光绪年间都曾联修过“大成谱”,其他主要支派也曾有过同样经历,但都没有华林胡氏的规模大。这些跨县跨省的谱局机构,实际上就是早期的中华胡氏文化研究的组织机构。对联络各地宗亲分支,研讨世系源流,起到了有效作用。进入民国年间,由于战乱和经济凋敝,大规模的联修宗谱活动基本停止。据胡观文为主编的《中华胡氏通谱》介绍,上世纪30年代,由国民党元老、江西青山胡氏后裔胡汉民牵头,曾计划编修全国胡氏通谱,并亲自制定了“中华胡氏百字统一字派”,在广州建造了“中华胡氏总祠堂”,应该说这是中华胡氏历史上第一次试图成立全国性宗亲组织机构,最终目的也是为编修一部“胡氏通谱”,但迫于时局艰难,无功而终。至于后来国内政治气候的变化,在很长的一段时期内宗族活动都是处于被严厉禁止的状态,只有少数热衷于宗族文化研究的人半地下、小规模地自发研究本支族源情况。这种情况一直到国内改革开发以后,国内政治文化环境逐渐宽松,相对经济状况也开始好转,胡氏文化研究活动才开始逐渐从地下走上地面,从个人转向组织。到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各地胡氏分支的重修族谱活动首先在经济相对发达的地区普遍开展。进入新世纪以后,这种趋向朝着跨省市地区,乃至辐射全国的方面发展,出现了全国性质的胡氏组织机构,编修各种全国胡氏通谱也就水到渠成,成为历史的必然。
一、《中华胡氏联谊会》和《中华胡氏通谱》编撰委员会
这个组织机构最早成立于2004年,发起人为江西九江的胡观文先生。胡观文是一位军旅作家,从上世纪80年代就开始搜集族谱资料,系统研究胡氏文化,是国内最早开始胡氏文化研究的学者之一。胡观文的第一部胡姓著作《中华胡氏人物大典》上卷,2002年10月由香港天马图书有限公司出版。后来他将《中华胡氏人物大典》更名为《中华胡氏大典》,在2004年江西九江举行第二集发行仪式时,顺势成立了第一个全国性胡姓组织《中华胡氏联谊会》,来自全国二十多个省市地区的106名代表参加了这次成立大会。同时成立了《中华胡氏通谱》编撰委员会,从而拉开国内首次编修《中华胡氏通谱》的序幕。但据我掌握的资料来看,这个胡姓组织实际上并没有正式开展过活动。日常的工作都是在江西的“九江书社”进行,原因很简单,“九江书社”是一个以出版姓氏文化书籍为主的经济实体,胡观文编修《中华胡氏通谱》,是将自己掌握的胡氏资料进行系统汇总,侧重点仍在资料的收集和整理,一次次变更胡氏书籍名称,扩充书籍的内容,当然也是属于商业性质的。因此,所谓《中华胡氏联谊会》实际上也是一个空虚非务实机构,其相关机构的成员绝大多数是胡观文在收集资料时所结识的各地胡氏宗亲,出版发行的时候很多人都到场祝贺。但我不清楚这个联谊会是否正式注册为合法民间社团组织,一共开过几次会,开展过哪些活动。这个组织机构从成立至今一直默默无闻,其名声远远不如在2006年成立的《中华胡姓联谊会》,这说明早期的胡姓组织机构,基本上是处于松散状态,其目的也很功利化,是为了出版《胡氏通谱》而成立的,并非是以朴素的宗教化倾向做主导,这种现象一直延续到现在。实际上但凡与经济利益挂钩的宗族活动,其内部难免会有不和谐的矛盾现象产生。质疑动机、个人恩怨、相互拆台、你争我夺的背后都是一个“利”字在作怪,古往今来,概莫能外。以胡观文为主编的《中华胡氏通谱》编撰委员会,实际上也是他一个人在运作,拉赞助、汇编资料、找名人题词。那个所谓的《中华胡氏联谊会》早已是名存实亡,我解读它留下的历史含义就在它是“第一个”全国胡姓组织,胡观文是这个组织的发起人,《中华胡氏通谱》的主编,他为国内胡姓文化研究的开展有着不容抹煞的历史作用。
二、《世界胡氏宗亲联合总会》
这个组织在国内胡氏宗亲中所产生的影响几乎是微不足道的。原因也很简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