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帖:不久前,我就胡仁朝支系的某些疑问在“南山看谱”里初步谈了个人的几点看法,主要集中在胡仁朝支系先祖“胡融并不是华林胡氏的舜臣”,“胡仲容是不是华林胡氏的胡仲容”,湖南辰州五修谱把族源接到华林胡氏存在疑问等等几个方面。后来我仔细看过有关讨论资料,并为此事询问过胡仁朝支系的后裔宗亲。在湖南、贵州、四川、湖北等地的确是存在着一个以胡仁朝为先祖的胡氏支派,即存在着多个德字辈的不同后裔支派,这是一个客观存在的事实,我们不能加以否认。但目前所开展的讨论重点,并没有放在现已存在的客观事实(即九个德字辈后裔支派的彼此关系的现状调查)上,而是过多地讨论了胡仁朝其人和他上面的世系。有人用荒诞不羁的民间传说取代严谨的历史考证,轻率地下结论并写入谱书中去,还要其他的宗系按照这个结论修改先祖世系。我认为在没有确凿的证据,能让人信服地接受这一结论的情况下,应该给族人充分的时间加以调查、考证。另外还有的讨论离题太远,胡仁朝是明朝时期人,居然花大量篇幅讨论到汉朝时期去了,真是浪费时间。
首先来看胡仁朝这个人在历史上留下过哪些记载。很遗憾,至今为止,还没有看到任何史书上有过胡仁朝的记载。这就可以让我们有理由认为,胡仁朝,并不是像各种谱书上所记载那样是个具有“总兵”军衔职务,有着显赫战功的先祖,有可能也就是一个胡氏支族的普通先祖,过去族谱上凡先祖皆为“府君”,凡祖婆皆为“孺人”的记载也是很常见的。传说并不是历史,历史也不是戏说。胡仁朝上面的世系传说,有多少真实的成分存在,我已表示了我的看法。由胡德谦著、胡植诚编、胡耀斌校的《仲容公后裔辰州胡氏史略(校正稿)》把历史事实与当地传说合二为一,用历史来印证传说,用传说来补充历史,下结论说胡仁朝支系为华林仲容公之后,我认为是非常滑稽可笑的。这也从侧面反映出我的观点,对于这些“史略”之类的文章不要太过认真,只当是在闲暇之时读读武侠小说而已。如果太过荒唐,一笑置之,干别的事去。胡德谦老人阅谱无数,相信他会有自己的判断能力。其他的人添油加醋,有编有校忙的不亦乐乎,算不上学者,其水平和我也差不了多少。只是令人感到,如果要在大庭广众面前,用这种荒唐方式来考证国内重大胡氏支派的源流,未免太过草率,对自己来说也是自毁名声,虽然不是学者,这种杀伤力也是够强大的。
请看《史略》简介:宗礼公淳佑四年登进士第,仕枢密院参政知事(有无史料记载?),元兵分三路南侵,积愤成疾,瘁于宋咸淳六年(1270年),其子汝类兄弟二人戴孝组织义兵随文天祥抗元(历史),失败迁吉水县柳树乡五堡村大栗树,汝类之孙梅公,不满元蒙高压统治,辞去湖南总兵之职,返回吉水县柳林乡。红巾军起,梅公任军师参军长,捐躯瑞州,以上一段没有任何史料可以佐证,基本上就是自说自话。以下一段就可看出编者高超的编造水平了。梅公死仁朝出,朱元璋发兵攻打陈友谅,会战鄱阳湖,仁朝夫人耿氏,讳琼花,湖北黄州蕲春县人,父耿轩龙,母徐氏,系徐寿辉堂妹。(有历史有传说),守陵尽孝墓前婚礼,云峰垱为胡梅修墓守陵三载,并给仁朝、琼花传授武功。(这一段文字,时间隧道前后错乱,有历史有传说)。明立国后,仁朝荣转为武陵总兵。琼花生九子一女,并收养了胡三丐孤儿,取名德蛟。仁朝偶恶风寒而病逝。其后,琼花携儿女们迁回吉水故里,安居乐业。(加入一段琼花资助晋陵胡氏族弟胡滢(濙)高中进士,殿试榜列第三名探花官至文渊阁大学士,礼部尚书之职虚构故事,为后来的情节发展做铺垫。胡滢的先祖达官簪缨并非寒族,何须远在江西的琼花来资助)。最精彩的场景出现在燕王朱棣(即明成祖)夺权,兵伐金陵,建文帝自知不敌皇叔势力,只好微服私逃。胡滢为人忠厚,建文帝坦诚相告,胡滢令德蛟保驾,日夜兼程到嫂娘琼花处,建文帝封琼花为一品护国夫人。(有历史也有传说)。关于这一段历史,在学术界基本上没有定论,却被编者活灵活现地编造出来,总之也是戏说而已,既不能肯定也不能否定,就如同乾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