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论坛| 消息
主题:南山看谱 91浙江湖州(霅川)与胡氏文化、名人、支系
回帖:本来已是不准备再说什么了,吃过晚饭看天气预报,明天(2009年元月8号)江南大部分地区仍将是滴水成冰、天寒地冻的天气。看胡姓网在最后一刻才提醒老人们多带寒衣,我不免要为前去参加征订会的宗亲老人们担心起来,希望不要有什么意外之事发生。作为局外之人南山我本不该再写些什么,今年五月份我就托人带信给主持人,建议在当前胡氏存在巨大分歧意见的情况下,暂停编撰工作,留出时间给大家充分讨论。九月份当网上讨论正酣时我又提出“讨论暂不定稿,定稿暂不印刷”的缓兵之策。前有九江胡观文先生《中华胡氏通谱》发行受阻之鉴,后来的《中华胡姓通谱》仍按照既定方针定稿样本,全然不顾众多的反对意见,出版发行。中华胡氏源远流长已经有数千年的历史,又何必一定要赶在这两年内推出这部很难令人接受的“国谱”呢?纵然是讨论过程中存在许多个人得失恩怨,有些批评意见难免有失偏颇,但反过来想想,既然这末多人不满意此事的运作,包括我昨天电话采访的通谱主编胡海先生,主持方为何还要固执己见,好像是不如此就有大祸要降临一般。有人质疑主持方走商业发行道路是利益驱动,利用宗亲的善良情感牟利,但愿事实不是这个情况。可是随着发行日期的日益迫近,伴随着揭老底式的帖子发出,主持人的历史污点问题也开始在网上流传,直接质疑《中华胡姓通谱》从组织机构到个人品质方面的道义合法性,反对之声一浪高过一浪。仓促改名,更引哗然,胡姓网上“一国尚不清,何以为世?”,淡淡闲言一句,表达了“多数人”的疑虑。我非常赞同胡海先生昨天电话上的感叹,我们胡氏历史上第一次修全国通谱就搞成了这个样子,真是在其他姓氏面前丢了脸,现在考虑的不是通谱的发不发行问题,而是怎样来收拾这个局面了。
毋庸讳言,中华胡氏的分裂已成定局。如果我是主持人的话,我将毫不犹豫解散所有机构组织,停止所有所谓“国谱”编修,退掉宾馆各回各家,听任各省各地自己去修自己的本地谱,任凭宗亲网上去讨论辩论所有问题。过它二十年再来。既然不存在合法性,千方百计来维持这种权威又有何必要。现在应该是沉下心来好好反思一下,形成这种局面的深层次原因究竟何在?胡姓网上有人说谱书征订会是“三千年来胡姓文化历史上无前例的重大事件”, “赶上了千载一逢的好机遇!”都是喊口号而已。主持人自己心里也很明白,这个征订会既不是华林祭祖会(通常在清明节),也不是正式发行会,只不过是任务已完成的表态,是对那些捐资人的一个交代,盛大的形式背后是不愿意承认的失败。连主编胡海先生自己都不认可的“国谱”,网上宗亲一致公认只是胡姓资料的汇集,顾问胡德先生说的谱名“帽子带的太大”。相信征订会上宗亲拿到手里还会继续发表看法,假如传说中的回扣一旦被最终买单的宗亲们知道,还不知会闹出什么风波来。
说到征订会我再评说几句就打住收场。这个会说真的还是不要开的好,假如我是主持人能做主的话。现在已是信息社会,电话传真、电脑网络,一应俱全,何必让那末多人千里迢迢跑到江西来开这半天会。本来修谱出书已是落后于时代,还让人家亲临现场买书捐款更是失策之举,没说看你们辛辛苦苦远道而来,样书就人手一册免费带回去。这几天江南冰天雪地,气温降到冰点以下,路上又与春运高峰碰头,买票出行何其难哉,前来参会的各地宗亲大都年老体弱,他们抱着一腔热情要来参加“三千年,千载难逢”的盛会,说的严重点是在造势误导宗亲,征订会完全可以通过电话传真、邮局汇款、银行转账等形式完成,却在网上号召人家“抗严寒,去华林 !”,去干什么?我又是小人之心在度君子之腹,除了现场买书,通知上还明明白白地写着一条:捐款一千元,可以如何如何。这末冷的天我真是在为各地年老宗亲担心不已,担心他们由于天寒地冻、舟车劳顿,万一有个什么意外,谁来负责,如何对家人交代?担心他们(这些老人绝大多数不会上网,并不了解讨论情况)感情一时冲动,把握不了自己理智的头脑,被人左右了钱袋。
有些事本不想说,但从心里讲,看到明
下一页 (1/2)
下一楼›:南山先生:
  “《中华胡姓通谱》首卷本奉新征订会”,将以失败告终,您的预见绝对不会错 ..
‹上一楼:附:
仲容公后裔辰州胡氏史略(校正稿)
胡德谦同志2002年10月增编《仲容公后裔辰州胡氏史 ..

查看全部回帖(122)
«返回主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