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论坛| 消息
主题:安徽绩溪胡氏专栏  (已更新第11楼: 绩溪学人的“李改胡”丛论)
回帖:安徽绩溪明经胡氏专栏(九):绩溪龙井(宅坦)明经胡氏的迁徙流布及排行
人口的迁徙是治平时期人口急剧增长带来的必然结果,也是促进经济繁荣和社会进步的一个重要因素。作为绩溪的一部分,宅坦人也欢喜人丁旺,重开族,为了减轻人口过快增长带来的生存压力,宅坦人不得不向外迁徙拓展生存空间。宅坦先辈向外迁徙大体可分为“开族”、“经商”和“避难”这三种形式。
开族型迁徒:从宋代建村至明朝初期,宅坦先人外迁的地点不远,主要局限于原徽州一府六县的范围之内,外迁的目的是为了“开族”,扩大胡姓的分布范围和影响,如第七代迁尚廉冲,第九代迁后宅(今西村自然村),第七代胡德真迁杨林,第十八代胡天寿迁歙县竹园
等;就是这类为开族而迁徙的例证。具体分布如下:本县本镇范围8次;本县外乡镇3次;本省外县4次,外省两次。
经商型迁徙:这类迁徙始于明代后期,盛于清乾隆嘉庆年间,止于民国中期,前后达300余年。明清两代,徽商崛起,宅坦先人为摆脱人口急速增长带来的巨大压力,为经商谋生纷纷向外迁徒(也有少数人因读书仕进而栖止他乡)。其中一部分人仍年老返乡,但大多数
在外埠置产定居。外迁主要走水路:北上沿水阳江、青弋江乘船抵芜湖,再往宁、沪、汉;南下由深渡经新安江去杭州、兰溪、金华、衢州,再由衢江、金溪、信江去江西的玉山、铅山。据宗谱记载和老人回忆,村人外迁清代以前以苏浙皖赣四省为主;清代后期迄民国村人外迁的省市以上海浙江为主;建国以后,村人由于就业、服役、顶职而外迁的分布几遍国内乃至日、美等国。经商的比例很少。
避难型迁徒:历史上宅坦虽长期偏安一隅,但仍经历了不少劫难。据旺川的
下一楼›:考川明经胡氏统宗谱各支迁徙列详更新第九楼
‹上一楼:胡雪岩与胡适同姓又同宗
  胡雪岩是清末中国历史上极具影响的“红顶商人”,其地位和影响 ..

查看全部回帖(50)
«返回主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