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论坛| 消息
主题:南山看谱 91浙江湖州(霅川)与胡氏文化、名人、支系
回帖:翻看旧博客,往往感觉物是人非,有时深感可笑,但下面一篇却引我沉思良久。对于红楼梦研究,胡适首开考证派之先河,其学术观点至今难以驳倒。傅斯年是胡适的学生,提出“近代的历史学只是史料学”。强调“一分材料出一分货,十分材料出十分货,没有材料便不出货。”由此可见老师对学生的影响是很重要的,就象胡适受其老师杜威“实验主义”影响一样。而俞平伯也很看重材料对考证的作用,这些都是受胡适观点影响很深的。联想我们搞族谱研究,我一直是倾向于族谱记载“不可不信、不可全信”之说,最近网上有帖说胡适1919年就反对族谱“源远流长”的记载,提出“各族来源应以始迁祖为断”。怎样体会这些文化先哲的论点方法,对古旧族谱研究方面是否有启迪指导作用,我觉得很值得大家讨论一番。南山 2009.09.16
俞平伯的《红楼梦研究》
http://blog.sina.com.cn/s/blog_4e270b7101000bgn.html
在我家的书柜里有这本已经泛黄的旧书,繁体,竖排字。我小时候就曾翻看过。这书的历史可以说是很悠久了,其命运也令人感叹。1952年俞平伯将其在二十年代所写的《红楼梦辨》加以修改补正,又添加了一些新内容由棠棣出版社出版发行,即这本《红楼梦研究》。家父早年对红学研究颇有兴趣,故家中有此书收藏。此后即随家父游走天涯,有幸保存到现在。家父说文革初期,为防因书致祸,他将封面封底全撕去,代之以无字牛皮纸掩人耳目。家父后来在封皮上写道。"现在要找这书已不容易,注意保存",今年距此书问世五十三年矣。

这本书是俞平伯红学研究的一本重要著作。俞平伯没有想到,此书出版后不到两年,自己就被做为胡适唯心主义思想在新中国知识份子中的代表人物受到批判。当然平心而论,矛头主要是对着胡适来的,老先生本人并没有受到很大的冲击。1958年政治上平反,又配了助手校勘点评《红楼梦》。能够安然度过文革,全靠毛泽东那封信尾附加的一段话:“俞平伯这一类资产阶级知识分子,当然应当对他们采取团结的态度。”其实我看俞平伯对《红楼梦》研究成就主要还是在艺术性方面,硬把他往政治层面上挂怎么说也不合适。

《红楼梦研究》自序中说过这么一句话我一直记得很清楚:"我常谓这书在中国文坛上是个梦魇,你越研究便越觉糊涂。"张爱玲写的《红楼梦魇》大概也表现出这种意思。可就是由于这种梦魇情结使得研究者入迷,爱好者痴迷。俞平伯对高鹗所续后四十回很不满意,他的观点至今影响着现代红学评论家。有人甚至说,如果让俞先生来续后四十回可能比高鹗还要好些。可见其对曹雪芹前八十回研究之透彻。《红楼梦研究》里有一篇《寿怡红群芳开夜宴》图说,专门考证当时参加夜宴的群芳所坐的座位。根据行酒令每人所掷骰子的点数排定了坐次,以前看书到这段觉得他们这些考证派的认真态度真是有趣。这本书里还有一篇《论秦可卿之死》使人马上联想到最近刘心武《红楼望月》里的同名探佚小说。

我家的这本书虽没了封面封底但肯定是1952年初版的了。如家父言,现在要找这本书已经是不容易的了。文革期间为了大批判需要,又把这本书再版过一次,文革后有没有再出版就不知道了。1900年1月8日,俞平伯出生在苏州一个书香世家,1990年10月15日,俞平伯在北京逝世,终年91岁。晚年,他在《旧时月色》中写道:“《红楼梦》可从历史、政治、社会各个角度来看,但它本身属于文艺的范畴,毕竟是小说......”。
南山 2005年11月12日
原载:胡氏宗亲网(http://www.hszqw.com.cn)
下一楼›:从红楼梦等明清小说中,也能了解到修谱的一些事,如红书中刘姥姥家与王夫人家联宗一事,就值得玩 ..
‹上一楼:江西赣州胡秋源宗亲致力于方志资源数据库的建设与胡氏寻根相结合,身体力行,为丰富我们宗亲网各 ..

查看全部回帖(122)
«返回主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