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论坛| 消息
主题:安徽绩溪胡氏专栏  (已更新第11楼: 绩溪学人的“李改胡”丛论)
回帖:"(1) 根据《资治通鉴》记载:唐室东迁,其负责皇室安全(实为监视皇族)的御营均由朱温亲信充任,昭宗的一举一动都掌握在朱温手中,不可能有藏匿襁褓中皇儿之事发生。如有这种可能,为什么不使极能帮助昭宗摆脱险境、匡复唐室的封王诸子隐逃?
  (2) 在昭宗尚未东迁之前,皇宫中已形成左右前后皆是汴人,宫中动息,虽纤芥必闻于朱全忠的局面,昭宗不可能将新生儿匿于民间或被胡三携归婺源。
  (3) 根据《资治通鉴》(265卷·唐纪八十一)载:“帝自离长安,日尤不测,与皇后终日泣饮,或相对涕泣。全忠使枢密使蒋玄晖伺察帝,动静皆知之。”在这种严密的监视下,昭宗将幼子藏匿于民间能做得到吗?
  (4) 胡三公仕唐昭宗朝正史无此记述,方志、宗谱的记载说法不一,故说胡三携唐昭宗幼子归考水抚为义子之说,或说胡昌翼为避朱温乱,逃于婺源考水的唐昭宗幼子令人难以置信。
  (5) 考川明经胡氏的乾隆、道光等版本的统宗谱均有许多胡李通婚的墓图和行状的录述(如乾隆版统宗谱的角部第14页、20页、69页,亢部的第20页、23页、47页、49页等均有胡李通婚的实证)。
  (6) 明经胡是以胡昌翼的进士科别——明经和其后裔在理学上的建树作为氏号的,但未必是“李改胡”,说胡三生昌翼的明经胡、常侍胡谱牒并不鲜见,胡三以上世系也与婺源清华和祁门贵溪等胡姓宗派同出胡瞳一源。综上所述,胡昌翼是唐太子之说,属子虚乌有之事。

二)康熙版《胡氏族谱》
  木刻本,由绩溪胡里、龙塘与胡里外迁浙江归安、堞溪等派合修于清康熙庚子年(1720),胡适晚年在谈到先世时,曾说绩溪迁浙江湖州(古称归安)的胡世泽兄弟那一支,与上庄、胡里的谱系是相通的,很可能就是指绩溪迁归安的这一支,此谱现绩溪无存。"
==========================================
这一重大历史问题判断,我认为上述所列理由明确清晰.比那些将'传说'做根据记入家谱,接近历史真相.
对明经胡--李改胡的认可还是慎重作为才是上策. 仅仅以'据说'--传说---回忆'与编神话等同而不靠谱!
中华族谱中的攀附--大(姓)--高(皇)---贵(户)--象已经不是个别现象, 必须认真鉴定和警惕.
有钱人办这些事情在古代交通信息不发达时期,尤其方便和容易!

汉,唐两朝,凭借优势收编了---刘---李后裔, 尽人该知,可没人清楚知多少??
下一楼›:" -----这似也印证了方志和谱牒有关“李改胡”的帝胄之说并非空穴来风,兹特选介如下: (chy00369)
‹上一楼:安徽绩溪胡氏专栏之五:鉴定家乘发生的分歧论争
鉴定家乘所产生的分歧论争
  一.分歧 ..

查看全部回帖(50)
«返回主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