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帖:http://www.hszqw.com.cn/bbs/read.php?tid=2104
里溪胡氏胡直孺,字少伋,宋绍圣(1094~1097)间进士,南渡后累官至兵部尚书,因奉敕治攒宫,卒于会稽,谕葬云门白水塘。其次子相,字作仲,因守墓就家于里溪。明正统、景泰间,其十一世有分迁上冯、尉村、后坞。十二世有分迁越城禹迹寺前、横路、妙家桥。
里溪胡氏与胡直孺
胡直孺,字少汲,号西山老人,胡仲尧曾孙。宋哲宗绍圣四年(1097年)中进士,累官西路都总管,刑、兵、吏三部尚书,端明殿大学士,经筵侍讲,上柱国,金紫光禄大夫,封开国公。著有《生还录》一卷,《西山老人文集》二十四卷,现已失传。
胡直孺为官正直,在政治上、军事上都颇有建树。绍圣年间,任《九域志》编修官时,为营解元 party人,四处奔跑呼号。后来迁任监察御史、平江府知府,擢江湖淮浙发运使,入为户部侍郎。当时正值金兵大举南侵,他出谋献策,初战告捷。迁工部尚书、龙图阁学士、知南京兼东京道总管。金兵再犯京师,他又被召勤王,勇敢作战,斩敌千余名。第二年,金人燃起更大战火,形成大兵压境之势,而朝中主和派却从中捣鬼,胡直孺所部孤军作战,陷入金兵的重重包围中,直孺不幸被虏。在敌营中,他保持了民族气节,过了很久才得到机会回朝。
宋徽、钦两帝被俘后,宋室南渡,高宗即位。建炎二年(1128年),胡直孺任洪州帅兼知府,冒着政治风险,冲开当时“士子不得挟苏黄稿”的禁令,为诗人黄庭坚征集遗稿。绍兴初,迁刑部尚书兼侍读,在朝论奏十事,高宗非常欣赏,在白团扇上御书杜甫:“文物多师古,朝廷半老儒”的诗句送他。同时又赐田租八百石,以示对他的倚重。随后又调他做兵部尚书兼擢吏部。可惜的是,他擢升兵部不久就去世了。
胡直孺死后有二个墓,一个在浙江绍兴,一个在奉新的会埠。一个人为何会有两个墓?哪个是真墓,哪个是假墓?绍兴是大宋皇陵所在地,胡直孺在朝为官,官至尚书,深得皇上宠幸,死后敕葬皇陵边上,也算是一种恩宠。绍兴之墓为敕葬,自然假不了。那么会埠的墓自然不是真墓,那是一个“招魂葬”。所谓的“招魂葬”,乃古时人死后,家人不得其尸,便以死者衣冠埋葬以招其魂。死后能够敕葬皇陵,胡直孺的名望和影响由此可见。
华林胡氏在胡直孺手里也经历了由最鼎盛而致离散的时期。胡直孺曾将聚居山下的家族搬到浮云山上的华林书院,并在那里建立了一座“迢遥半市”的宅第。在此聚成的胡氏子孙达五百余口。为便于管理,吃饭分为男、女餐厅。一日三餐,以击鼓为号,鼓声一响,吃饭的人都云集各自的餐厅,一点都不会混乱。华林胡氏自此达到了最辉煌的鼎盛时期。此后,随着胡氏子孙仕途各异,家族逐渐分散开来,最后不得不将山上的财产交给浮云宫管理。一个庞大的家族终于走到了其离散的尽头,毕竟,天下没有不散的筵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