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帖:江西历史文化的遗存和宏扬三
江西远离中国文化的中心,远离黄河流域,偏隅江南,却能文化发达,千年鼎盛,这是什么原因呢?简略言之,是十六个字,叫做“天时地利,交通便利,北人南迁,教育发达”。
(一)天时地利
说天时地利,是指拥有16万多平方公里土地的江西,山川秀丽,气候温和,物产丰富,人民纯朴,尤其赣抚平原、吉泰盆地,是江南粮仓,无论农业手工业都兴旺发达,唐、宋、元、明、清都是国家粮食和手工业品的重要供应基地,其中稻谷、茶叶、苎麻、烟叶、纸张、陶瓷、铜钱、造船的产量,位居全国的前列,加以森林密布,矿产众多,有若干“金花”之说,既是国家的财富之区,又为文化的发展奠定了基础,自古以来,号称“福地”。凡外省、外国人,一到江西,见如此自然环境和良田美池,个个赞不绝口,这是人人所熟知的。
(二)交通便利
说交通便利,是指从唐代中叶唐玄宗时的宰相张九龄(678一740)开通大庾岭驿道,从北方的长安、洛阳、开封或北京、通州,经黄河、运河、长江或富春江、信江,入鄱阳湖,进赣江越岭而南,由北江进入两广,至广州出海。江西的九江、南昌、吉安、赣州,都处在这条中国南北主要交通线上,官民来往,百货交流,大大地促进了江西经济、文化的进步和发展。上述四城也就名列当时唐代32座兴盛繁荣的城市之中,一直延续至清代道光二十年(1840年)鸦片战争爆发前。
(三)北人南迁
说北人南迁,主要是指北方的多次战乱,迫使北方广大地区的人民大众大规模地向南迁徙,这就带来了先进的中原文化。这几次战乱:一次是西晋“永嘉(307一312)之乱”和随后的南北朝战争,一次是唐代“天宝(742一756)之乱”及接踵而至的唐末藩镇割据和五代十国的战乱,一次是北宋“靖康(1126-1127)之乱”和金、元的连续南侵,还有一次是元末“至正(1341-1368)之乱”。这些战乱将北人逼至南方,得天时地利而又相对安定和富庶的江西,成为北人理想的避难之所,这就给江西地区不断地注入了新鲜血液,中原的先进生产方式和文化科学技术得以源源不断地输入,一千余年间,促使江西经济文化大发展,人口竟成十倍、数十倍地增长。从《府志》、《县志》看,如刘、李、王、张、罗、胡、曾、杨、周、陈、彭、黄、吴、郭、欧阳等姓氏,为北人南迁的大宗,他们子孙繁衍,在许多县这些姓氏的人数都多以万计。尤以刘、李、王、张四姓为著,如刘姓,在安福县约7万,有“刘半县”之称,吉安县超过4万,丰城县近3万,宁冈是个小县,刘姓也有“刘一角”之说。我手头没有人口普查数字,估计刘姓人数为江西第一。他们大都称为刘邦的后代,姓李的说是老子李耳的后代,姓王的多说是王导、王羲之的后代,姓张的说是留侯张良的后代,姓曾的说是孔子学生曾参的后代,姓周的说是周文王的后代,姓朱的说是朱熹或朱元璋的后代,姓谢的说是谢鲲或谢灵运的后代,姓钟的说是钟繇的后代等等,如查对姓氏谱系,许多都是黄帝、尧舜和禹汤的后代,族谱中都依托一位古代的名人,以示出身不凡,甚至是天潢贵胄。是否真的如此,已难以追究,但从另一个角度看,他们都是外地人,迁来江西,人地生疏,说个好祖宗,抬高身份,也可免人欺负,这也情有可原,无可厚非。事实上北方许多人迁来江西定居,从族谱上看是比较清楚的,造假的成分不多。他们一是逃避北方战乱,一是爱恋江西山水,如前面说到的禅宗七祖行思和尚,他的先祖刘遐,是晋朝的安成太守,安成后来改称安福,永嘉之乱后,刘遐无法北归,乃携家寄居武功山下云龙乡严田村,时间一久,遂为安福人。行思是他的十二世孙。后在慧能处学法,成为名僧。又如欧阳修的祖先是渤海人,唐朝时其后人欧阳琮任吉州刺史,一因北方混乱,二爱庐陵山水,遂在吉安定居,住儒林乡。琮的八世孙欧阳万,任吉属安福县令,于是欧阳家族逐渐散布吉属数县,成为大宗,其后人坚持诗书传家,中进士举人者数以百计,仅泰和县的大江(又名蜀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