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论坛| 消息
主题:无锡胡家渡安定胡氏“思贻堂”十修宗谱告竣发谱
回帖:http://www.3gseo.com/a/dituwuqi/20100502/2376.html
   宋朝儒学领袖,教诲家胡文昭公,名瑗,其儿女有一大支派世居胡家渡。胡文昭公的后裔称"安定胡氏"。安定胡氏有八大家数,别离是黄州、广德、婺源、吉水、舒城、华亭、如皋和无锡。无锡胡氏是安定胡氏的八大派之一,而胡家渡是无锡胡氏的起始地。
  这事要从胡瑗最小的孙子儿胡守权说起。他号为达庵,原籍江苏如皋。公元1096年,他和阿公的门人钱公辅、陈望一路游学江南,见无锡土地肥沃,平易近俗淳厚,决定卜居无锡。先凭借陈望,住在兴宁乡(原堰桥镇地区范围)的新塘里,不久,移居西胶山南面的陆家墩,即现在胡家渡南面大河的河岸下。陆家墩是一只大水池中的土墩,位置在无锡到江阴的通途阁下。其时他们不肯作官置田四百亩,念书耕耘。守权有二个儿子,大儿子叫祖仁,小儿子叫祖义。祖仁又去凭借晋陵的钱公铺,传几代后离散,部门后裔回老家如皋。祖义定居胡家渡。从守权和祖义开始居住在胡家渡,至今已有900年的汗青了。公元1125年(宋宣和七年),胡氏家子有"庄田百余顷,衡宇三百间,庄房五处",已经是一个较大的家族。祖义有两个儿子,叫经和纶。胡经居住在西边,称西宅。西宅的地名直沿用到现在。胡纶居住在东边,称东宅。其时的地名还不叫胡家渡。
  胡家渡地处无锡到江阴的古代交通要道旁,河流错纵横,地形庞大,容易躲避乱军,伏莽的袭击,因此屡次逃过劫难,氏族得以全保。在胡家渡村的南面有条大河。这条河是无锡北部船运和泄洪的重要河流。河中有一个很大的河墩(称桥南),在河墩的双方各建一座石桥,是通途的关键的地方。石桥不知何年所建。公元1128年,金兵南侵,南宋官兵为延缓金兵的进攻,便拆毁北桥,把桥上的石料运去建筑无锡县城。北桥拆毁后,用船渡河。从这时起,这里称为胡家渡。120年后,再建木桥,称胡家渡桥。南桥称地龙桥,直至1958年后,开通锡北运河,两桥的交通,泄水功效失去,南桥拆掉后筑坝,北桥经屡次拆建,成为一座普通的农用桥。
  无锡胡氏后裔的首要迁移情况如下:胡瑗的八世孙胡光昭,生有三个儿子,大儿子叫胡汉,仍居住在胡家渡。次子叫胡淮,迁到金匮的九里栅。三儿子胡江,迁到九里桥。今朝在这两处另有两大派胡氏后裔。
  到明代初期,十四世孙胡恕,后人称思道公,家境很好。他有五个儿子,其中四个儿子或者他的后裔迁出胡家渡。宗子叫胡怡,先迁到塘头,不久有一支迁到长安镇的长冈胡巷,在那里堆积成一个很大的族群。三子叫胡悌,他及其后裔很永劫间居住在胡家渡,后一支迁到东亭灌庄杨巷,在那里成一族,直至清朝中期才全部迁出胡家渡。四子叫胡悦,其后裔大部门迁到高田上,到今朝另有二三分支居住在胡家渡。最小的儿子叫胡怿,仍居住在胡家渡,在这里也堆积成一富家群。其后,各分支都有一些人分出到各地去,但不许多。
  到清朝中期,胡氏后裔人口大增,再一次向外扩散,形成一个飞腾。胡氏的后裔迁移到无锡及四周各地,以致外省。近代更有散布到全国及世界各地。但这些个人的根都在胡家渡。
  南宋及元代期间,社会形态动荡,战乱频仍,老黎平易近不得安宁。由于无锡胡氏在外界有较好的影响,因此有外地的胡氏后裔来锡凭借。他们首要是始祖胡守权的兄长胡守经的后裔。其中有迁到万安乡(现胡埭地域)西溪的,称西溪派。迁到五牧双庙的。称五牧双庙派。迁到前洲浮舟的,称兴道浮舟派。居住在武进芙蓉圩的,称芙蓉派。武进丁堰派在清朝后期也来凭借,称丁堰派。后来丁堰派独立,不入无锡派了。
  下面讲一下胡氏的祠堂。首先说胡文昭公祠,祠在惠山,"全国第二泉"阁下。因祠内有园,也称胡园。原先是家祠,于1724年改建成官祠,是官方祭祀胡文昭公的处所。由于胡瑗在儒学的传播方面起过关键性效用,在教诲方面有也起过重要效用,对后世影响甚大。因此清朝康熙皇帝在江南巡游时,在祠堂内写下"经术造士"的榜额,后来朝廷允许
下一页 (1/2)
下一楼›:|http://culture.cz001.com.cn/changzhou/2007/0426/37626.shtml
胡姓在常州不是大族,但胡 ..

查看全部回帖(15)
«返回主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