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论坛| 消息
主题:2008.5.12 四川汶川特大地震七周年祭专帖   胡 锦 涛重访北川县永昌镇
回帖:校报学生记者:记汶川县映秀镇志愿者胡清华
时间:2011-5-3 12:51:34  来源:西电科大报  点击: 338    已有0人发表评论 用心诠释不一样的精彩
——记汶川县映秀镇志愿者胡清华
■ 学生记者陈溢青
http://www.xde6.net/view-28840.html

  4月15日至17日,本报学生记者陈溢青参加了由共青团中央、全国学联、中国四川省委主办的以“见证灾后重建,弘扬时代精神”为主题的“@汶川,i成长”活动。在那里,她见证了汶川灾后重建的新貌,见证那些坚强的人们,也见证了为汶川重生而默默奉献的志愿者们。

  在汶川一中的座谈会上,记者终于见到了那位放弃了名企录用,并一再主动延长自己服务期限的西部计划志愿者——胡清华。“父亲两次来过汶川,第一次来的时候,他哭了,而第二次也就是三年后再来汶川,他也哭了。”胡清华的声音低沉而又欣慰,三年前,父亲是为山河破碎而哭;三年后,父亲重新看到焕然一新的新汶川,为的是汶川重起而哭。
  从最初抗击“5·12”汶川特大地震,到灾后恢复重建,再到“8·14”泥石流……胡清华在自己的岗位上默默地坚守了三年,用赤忱与行动诠释了“志愿者”的时代内涵。
  不离不弃,只为坚守承诺
  当胡清华的QQ头像亮起来的时候,已经是深夜11点半。忙碌了一天的胡清华在开完晚间临时会议回到住处之后,不忘与记者的采访约定,打开电脑,上了线。
  “一般都要求自己在11点之前就睡觉,白天7点起床。不过最近一个月乱了生物钟,你们见到我时,是状态最不好的小胡。”虽然离我们见面才过去四天,但这一次聊天中的他感觉更加疲惫了。
  “5·12”大地震后不久,刚刚大学毕业的胡清华便毅然加入了抗震救灾专项行动志愿者的队伍:“援汶的决定并非激情所致,更多的是悲情。没有深思熟虑,只有想在伤痛中爬起来的渴望。”
  胡清华负责的是映秀镇灾后恢复重建工程项目建设,这与自己的专业并无太大关系。“志愿者其实是工作人员中的一种类型,重在调配与培养,要做好这项工作,就要不断地学习。”当被问及工作中的困难时,他坦言道:“其实最大的困难就是自己,每天都要不折不扣地克制自己,努力培养良好的工作、学习、生活习惯,在工作中寻找快乐。”
  就这样,胡清华留在了映秀,这一留便是三年。“选择延长志愿者服务时间,不是硬撑着,而是为了兑现自己的承诺。我需要看到废墟在我们手中变成美城,因为我觉得我能办到别人办不到的事情。”
  “人类有三件事情会被载入史册:灾难、战争与爱情。而我想,灾后重建的大爱精神也应当被世人所铭记。”胡清华笑称自己是“千万辛苦中的一种,千万辛苦人里的一个。”采访中,他不断谦虚地说自己不算啥子,他的成长他自己说了不算。只是,他的那份坚韧与付出,已在每日平凡忙碌的工作中,感动了灾区人民的心。
  三年历练,不改八零后真我
  当时在汶川一中的报告厅里,胡清华用十六个字总结了自己三年援汶的感想:“沧海一粟,义字为先。支援西部,学习贡献。”总觉得能说出这些的,必定是大气老成,不苟言笑的人。只是,简短的采访,让这个想法180度大转弯。
  “汶川小组的成员都称呼您为大师兄,那我也这么叫您吧?”
  “大师兄?不如叫猴哥算了啊。”胡清华这样俏皮地回答。
  虽然三年的灾区重建工作,使得胡清华少了很多时间去享受同龄人该有的娱乐生活,可艰难的环境并没有抹去他幽默乐观的性格,一种与生俱来的亲和力无形中拉近了记者与这名年轻志愿者的距离。
  “你们很有活力啊。”谈起对这次百校学生记者进四川活动的感想时,胡清华感叹道,大学生本就该参加各种活动,抓紧时间多出去长长见识。
  与大多数的八零后一样,胡清华同样有着年轻的希望,只是更多了一份责任:“小名小利,用四川的话来说叫 “算逑”,我仅仅是按照自己的思路在走,没有别的。心胸放得开,眼见自然宽,天地自然大。”
  青春男

浏览大图

下一页 (1/2)
下一楼›:羌族族源与汶川胡姓的迁徙
资料来源:贵州志-民族志2007年11月24日
羌族是我国一个历史 ..
‹上一楼:灾区孩子给总书记写信 胡爷爷请您来看我的新家
http://news.sohu.com/20110512/n307323045.s ..

查看全部回帖(76)
«返回主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