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论坛| 消息
主题:安徽蚌埠司马庄胡氏四修宗谱专版
回帖:第三章胡氏源流
第一节:胡氏源流史略

姓氏是人类个体与生俱来的第一个符号,也是具有血缘继承关系的家族或宗族的群体标志。
现代社会的人们,就像一只只满天飞舞的风筝,而姓则是维系血缘的风筝线,无论你飞到哪里,它永远连着你的根。因此,人们都想知道自已的姓是怎样产生的,自己的老祖宗是谁,自已的这一族大概是从哪儿迁徙过来的,祖上有哪些风流人物,家族有哪些优秀的传统文化。
追源溯流,我中毕胡氏,姓源主要来自三个方面。一是来源于先人的谥号。司马迁在《史记》中记载:“陈胡公满者,虞舜之后也。”唐人林宝在《元和姓纂》中亦云:“胡,帝舜之后,胡公封陈,子孙以谥为姓”。文中胡公,姓妫名满,是帝舜的三十四代孙,周文王的乘龙快婿。西周初期,被周武王封于陈(今河南淮阳),建立侯爵陈国,以祀虞舜。妫满死后,谥号为胡公,故称胡公满。传至二十世,闵公失国(公元前479年初被楚所灭),其子衍,生二子,长子琏,次子玙。琏以国为姓,为陈氏始祖,玙以谥为姓,为胡氏始祖。
二是来源于古代的国名。周代有两个胡子国,一个在今河南省郾城县东南,是西周初分封的周朝同姓(姬姓)诸候国,为子爵,故称胡子国。另一个在今安徽省阜阳,为归姓,也是子爵,故也称胡子国。两个胡子国先后被楚消灭,亡国后,王族子孙都以原国名为姓,形成了两支胡氏。
三是少数民族改为胡氏。据《魏书•官氏志》记载。北魏“献帝时,七分国人,使诸兄弟各摄领之,乃分其氏”,献帝的大哥为纥骨氏,至孝文帝拓跋宏迁都洛阳后,改为胡氏,形成又一支胡氏。其它少数民族的胡姓不再赘述。
综上叙述,中毕胡氏的族源不是单一的,是多元的,是历史上民族大融合的结果。但由于年代久远,史料缺乏,哪些是以谥号为姓,哪些人是以国为姓,都难以定论,甚至连姬姓胡子国和归姓胡子国的始封君都梳理不清了。所以,天下胡氏子孙只能笼统地说自己是胡公满之后。
据史籍记载,我中华胡氏先秦时期,主要在今山东、河南境内发展。两汉、三国时期,己播迁于今甘肃、四川、山西、湖北、广东、江西等省,并在今河南、安徽境内继续发展。两晋、南北朝时期,又播迁到今宁夏、甘肃、福建等省的一些地方。隋、唐五代,又播迁到湖南、山东、陕西、江苏、浙江、台湾等省。宋、元、明、清,又播迁到全国各地。清朝以后,继而又远徙欧、美、非诸洲以及东南亚的一些国家和地区。
据中国科学院遗传研究所的专家考证,我中华胡氏在当今中国100个汉族大姓中,位于第13位,人口占汉族人口的1•31%,同时,在瑶、鲜卑、契丹、溪、高车、满、苗、普米、回等少数民族中,也占有一定的数量。四川、湖北、江西三省胡氏占全国胡姓的36%,其中四川省为第一大省,占胡姓总数的12•7%;其次,安徽、浙江、山东、湖南、贵州五省胡氏,占全国胡姓的23%以上。巧合的是,历史上在宋朝、明朝、胡氏都列第13位。
我中华胡氏在历史发展的长河中,随着不断地播迁、融合,形成诸多较大的派系,诸如安定胡氏、清华胡氏、华林胡氏、南郡胡氏等流派。其中最大的派系当数安定胡氏,约占全国胡氏的80%,现代著名的龙川胡、西岭胡、明经胡等都是其分支。
史籍反映,安定胡氏,是出现最早的胡姓大族。安定是泾河的发源地,今为甘肃固原县,也是胡氏的发源地。西汉汉武帝元鼎三年 (公元前114年)设郡,辖境相当于今天的甘肃、景泰、靖远、会宁、平凉、泾川、镇原及宁夏的中宁、中卫、固原等地。
安定出现最早的胡氏名人是汉代的胡建。胡建,胡公满后裔,河东(今山西夏县)人,汉武帝时任守军正丞,继任渭城令,后官至安定太守,为政清廉,名声大振。三国胡质,寿春(今安徽寿县)人,官至荆州刺史,封关内侯,卒谥贞,其子胡威,官至徐州刺史,司马炎特欣赏他,封平春侯,卒谥烈。父子因仕宦原因,均居葬安定,后人发展为世家。到了西晋胡遵,安定临泾人,官至车骑将军。他有六子,都很有才能,而最杰出的是胡奋,随晋宣
下一页 (1/2)
下一楼›:第二节:郡望和堂号
郡望和堂号,是姓氏文化中的重要内涵,是区分同一姓氏不同地域和识别亲 ..
‹上一楼:引用第9楼胡业祥于2011-06-13 12:41发表的:
长丰二房房、定远大房为何不加入?都有人参加编 ..

查看全部回帖(43)
«返回主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