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论坛| 消息
主题:也谈胡姓之源
回帖:http://bbs.zhhxzx.com/viewthread.php?tid=8851&extra=page%3D1
胡植诚
发表于 2009-7-31 10:47 |
读后深有启发。既要维护我胡氏为陈胡公后代,以祖谥为氏,从文化和史学的角度追求统一。同时也要尊重客观存在的胡国,以国为姓的事实。比较而言,我更看重以国为姓的传承真实性。前者,基本有改姓之嫌,不利于我中华胡姓大支独立的姓氏起源。后者比较符合姓氏起源的主要范畴。这是我个人的观点,欢迎大家批评指正!
更重要的改姓是北魏拓跋部之一支——纥骨氏改胡。现今流传有关姓氏的著作,无一不把它作为胡姓重要的来源。拓跋氏自称是轩辕黄帝的后裔,约公元4-6世纪,崛起于,河西,建立了与中原王朝相抗衡的大魏王朝,史称南北朝。到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大举改革,禁胡服,断胡语,就连姓氏都改为汉姓。鲜卑族本无姓氏,以部落为号,因以为氏。魏初统国36,大姓99,魏收《魏书》收载有118姓,其中宗族10姓,胡姓为宗族10姓之一。据《官氏志》记载:“献帝时七分国人,使诸兄弟摄领之,乃分其氏。以兄为纥骨氏,后改姓胡。次兄为普氏,后改为周氏。次兄为拓跋氏,后改为长孙氏。弟为达奚氏,后改为奚氏。次弟伊娄氏,后改为伊氏。次弟为丘敦氏,后改为丘氏。次弟为侯氏,后改为亥氏。又命叔父之胤曰乙旃氏,后改为孙叔氏。又命疏属曰车熴氏,后改为车氏。凡于帝氏(拓跋氏)为十姓。”关于纥骨十改胡姓,《元和姓纂》《通志氏族略》都有类似的记载。
妫姓之胡虽为当今胡姓的四个来源之一,但却是被认可程度最高的来源,当今胡姓,基本上都是以胡公满为自己的直系祖先。尤其是在后世河南、江西、湖南、广东、四川、江苏、福建、浙江、安徽、山东、山西、陕西等地以至台湾的大型规范族谱中,均有详载,并有相应的世系排列,虽然各谱所列并不完全一致,但却也是言之凿凿。
《中华姓氏大典》则云:“‘胡氏’之源,诸说纷纭。其中,胡公满之说最多,而郑樵不取,仅主张姬姓。胡子国之后及纥骨氏之后两源,是谨严而有见地的说法,应从。芈姓之说出于胡国近楚,楚芈姓,故附会言之,不足论。妫姓之说,以为妫满封于陈,为胡公,以谥为氏。但春秋时陈国公族有袁、咸、滔、灰、夏、宗、来、仪、司徒、司城等氏,而无胡氏。可见出于胡公满之说乃后世儒生附会言之。”
根据《魏书·序纪》鲜卑拓跋氏乃黄帝少子昌意之后裔,在尧舜时代则有始均。其后一直未同华夏有什么来往。崇尚纯朴,未使用文字,处在以契刻为助记忆的传说时代。至始祖拓跋力微时始有比较详细的纪年。始祖四十二年遣太子至曹魏,时为魏景元二年(公元261年)。《魏书·序纪》记录了北魏始祖以前的十四首领的名字和庙号。说成皇帝拓跋毛“统国三十六,大姓九十九”。传了13代,至献皇帝拓跋邻,进行了一次大规模的社会改革,《魏书·官氏志》说:“初,安帝统国,诸部有九十九姓。至献帝时,七分国人,使诸兄弟各摄领之,乃分其氏。自后兼并他国,各有本部,部中别族为内姓焉。年世稍久,互以改易,兴衰存灭,间有之矣。”献帝是始祖拓跋力微之祖父。其时的七姓为:献帝兄为纥骨氏,后改为胡氏;次兄为普氏,后改为周氏;次兄为拓跋氏,后改为长孙氏;弟为达奚氏,后改为奚氏;次弟为伊娄氏,后改为伊氏;次弟为丘敦氏,后改为丘氏;次弟为侯氏,后改为亥氏。又命叔父之胤曰乙旃氏,后改为叔孙氏;命疏族为车馄氏,后改为车氏。与帝室之族,形成十姓。有宣武灵皇后胡氏(为司徒胡国珍之女)、孝明皇后胡氏(为灵皇后从兄、冀州刺史胡盛之之女)、《魏书》所见列传有胡方回、胡叟、胡国珍(皆为安定临泾人),《节义列传》中有胡小虎(为河南河阴人)。
根据本段分析,胡国珍会不会属于此类改姓胡氏呢?
下一楼›:“胡人”之说:早期的游牧部落成汉族重要来源
2011年12月01日 13:57 来源:北方周末报 参 ..
‹上一楼:http://hi.baidu.com/%BA%FA%D6%B2%B3%CF/blog/item/75c23eedeaf9b8ccb21cb17e.html
【按】 ..

查看全部回帖(4)
«返回主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