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论坛| 消息
主题:关于胡氏安定堂世系问题的探讨----江苏胡恒俊
回帖:关于“胡大海支系”问题的思考

江苏胡 恒 俊
胡大海作为明朝开国功臣,被追封“越国公”、谥“武庄”,“肖像功臣庙,配享太庙”,与其他历史上的著名人物一样,在族谱中自然形成一个单独的支系,本来无可置疑,现在却因《明史·胡大海传》的被误读,而引起一些惊诧、歧义,让人始料未及。
胡大海支系,在我们的《世界胡氏通谱·淮海卷》中,将是安定堂之下泗县胡氏谱系中的一个分支。2010年,我们睢宁(江苏)、泗县(安徽)、灵璧县(安徽)胡氏宗亲联谊会在泗县拜谒胡大海墓之前,我曾将《明史·胡大海传》复印多份带去,因为是繁体字、无标点,泗县的宗亲们都嫌“看不懂”。而从胡大海老家——泗县迁徙到苏北、皖西南、山东的宗亲,数量很大,为《胡氏通谱》广泛搜集资料、辛勤奔波多年的胡诚锋宗亲,就是其中之一。所以,在胡诚锋宗亲与我探讨胡大海支系、泗县族系以及出自济宁的胡皇后、胡皇后父亲问题,达成共识之后,我把《明史》中《胡大海传》、《胡皇后传》和胡皇后父亲《胡荣传》,用简体字录出并分段、加上标点,传给诚锋,以供其归集、分析、整理泗县胡氏族系资料时使用。诚锋宗亲为了方便更多的年轻人阅读,将其放到网上。这是我有生以来在键盘上打出的第二份文字材料,而且是在中伏、夕照,大汗淋漓、睁不开眼、抹了无数次脸的情况下(当时还没装上空调),花了大半天时间,才完成的。此前数十年,无论数千字还是数十万字,都是用笔写。背负着联谊会宗亲们的重托和厚望,今年六月,我才学着使用键盘,写出的第一篇东西,就是《睢宁、泗县、灵璧胡氏宗亲联谊会致淮海地区胡氏宗亲的公开信》。而与胡诚锋宗亲在QQ上相见,也是第一次“触网”,在他的指导下,第四次才把《胡大海传》等文件“发送”成功。没想到,我们的善意,却引起了一些惊诧、异议甚至愤懑,这完全是《胡大海传》被误读造成的。对此,在充分理解的同时,觉得有必要做出一些说明,以便在认识上取得一致,并将由此引出的一些思考,奉献给各位宗亲,共同商酌。
第一,胡德济作为胡大海的传人,其子孙自然形成一个支系,无可置疑。《明史·胡大海传》已很明确地说:胡大海及其两个儿子被杀后,养子德济犹在,并深受明太祖器重、护佑。胡德济是被胡大海“率以归太祖”的,且“从攻婺州,为诱兵,大破元兵于梅花门外,擒其将季弥章,由是知名”,足见虽为“养子”,但在投奔明太祖时,已经成年;“既下信州,太祖以德济为行枢密院同佥,使守之”,更说明已能独当一面。从明太祖对李文忠说“胡德济之量,汝不及也”,亦能看出,在明太祖的眼里,胡德济不仅姓“胡”,而且就是胡大海的儿子。退一步说,“养子”,就是被收养的儿子,如果“养子”不是“子”,就失去了“养子”的意义。因此,在胡大海的两个嫡子被杀后,胡德济成为胡大海的传人,无可争辩。
第二,作《胡大海传》的清代史官,对胡大海既“无后”又“有后”问题的撰述,是非常负责任的:虽无嫡传,但有养子;“养子”被收养得很早,在胡大海投奔朱元璋之前;“养子”与嫡子虽然都跟随胡大海投奔明太祖,但胡大海对“养子”不仅视同己出,似乎还格外眷顾,在胡德济守信州,“陈友谅将李明道来寇,德济与力战”时,“大海来援,夹击之,擒明道……”,父子情深,显而易见!史官为人物作传,是用事实说话,客观记述,褒贬寓于字里行间,除了最后附加的评赞,是不能妄加结论的。对于史官来说,职责神圣,著述必须严肃、严谨、严密。所引用的明太祖的话,都是有实录作为依据的。《隋书·经籍志》说:“先圣据龙图、握凤纪,南面以君天下者,咸有史官,以记言行。言则左史书之,动则右史书之,故曰‘君举必书,惩劝斯在’……”因此,中国的史官,对与皇帝有关的人、事、言、行的记载,相当完备(至于史官与史籍,我曾在《文字起源与史籍流传》中述及)。作《胡大海传》的史官,在“及关住复被杀,大海遂无后”一句之下,笔锋陡地一转,紧接着就写“养子德济,字世美”,是明言大海虽
下一页 (1/3)
下一楼›:睢宁、泗县、灵璧胡氏宗亲联谊会
致淮海地区胡氏宗亲的公开信
尊敬的各位宗亲:
..

查看全部回帖(9)
«返回主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