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论坛| 消息
主题:泾县溪头龙坦胡氏来源探讨
回帖:胡朴安先生传略
http://www.jxnn.cn/st/html/20111026_9412.html
--------------------------------------------------------------------------------
新闻作者:上海南汇中学 汪 欣查看次数:

胡朴安(1878-1947),本名有忭、韫玉,字仲明、颂明,号朴安、半边翁。安徽泾县溪头都人。现代著名语言文学家,南社诗人和学者。
朴安的祖上世代为儒,祖父复初公著有《养拙斋诗存》,父亲胡爱亭著有《守拙斋诗存》及《文存》、《笔耕录》。朴安兄弟三人,兄伯春,庠生,著有《伯子书稿》。弟寄尘(怀琛)早年加入南社,一生诗文著述甚富。朴安的家乡安徽泾县东乡丹溪,乃万山丛中一平地,南有香涧水,东有横亘百里之黄兑山。由于山多土地少,村中人多外出经商。朴安的父亲爱亭公在清同治年间曾在上海大东门经营丝线业,后弃商为儒,在南昌处馆授徒。由于家中人口多,家境又贫寒,朴安先生每日必须从事种菜、舂米、担水、砍柴等繁重体力劳动,以减轻父母之生活重担。除了劳动,他爱读书,不仅努力地学习经、史、子、集等古代典籍,并涉猎数学、农艺、兵家等方面书籍。他曾说:“我于经仅读《诗经》、《书经》、《左传》三种;于史仅读《史记》一种;于子仅读《荀子》、《庄子》二种;于文喜读韩退之、欧阳修;于诗喜读李太白、白居易;于算学喜读李善兰、华衡芳之书。又喜读徐光启之《农政全书》;戚继光之《纪效新书》。有时也喜读段玉裁之《说文解字注》,朱子之《近思录》”。(摘自《六十年前的我》)由于他的勤奋好学,终于在旧学问方面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他还不断地磨砺自己的意志,树立起远大的志向。例如他在青年时期写的《言志》诗道:“我志与人殊,我怀与古似。贱不耻泥涂,贵不荣朱紫。高亦不求官,卑亦不求仕。不学时世妆,任人誉与毁”,就表现了他的不羡高官享乐的澹泊志向。在乡间,他教过蒙馆,但对于盛行的科举八股文、试贴诗等仕途门径并不关心,应了几次童子试后,便不再去应试,离开家乡到当涂黄池镇教书。1905年,芜湖万春圩放垦,朴安便与人筹集资金招集农民前去垦荒。二年之中,无论盛夏酷暑或寒冬腊月,与垦荒的农民同吃睡在一起,赤足上田埂,正是“扶犁随老农,耕土问深浅”,一切艰难困苦的事他都亲自去做,他后来在回忆诗中写到的“素志怀农桑,少年竟实现”这二句,就是他年轻时,以清初顾炎武平生开垦利国利民为榜样,脚踏实地刻苦磨砺自己的最好写照。后由于洪水泛滥,围垦万春圩之事终未成功。
1906年,他来到上海,在一家纱厂当会计以谋生,因胞弟寄尘之关系得识朱少屏,遂加入国学保存会。国学保存会的会员当时仅25人,其中有章太炎、诸贞壮、邓秋梅、马叙伦、刘申叔、高天梅、朱少屏、陈佩忍、柳亚子等人。由此胡朴安便进入《国粹学报》担任编辑工作。《国粹学报》在当时是一份宣传反清思想的杂志。《国粹学报》当时所编之书,皆是宣扬民族精神的宋明遗民之著作。如《伯牙琴》、《心史》、《留都见闻录》、《甲申传信录》、《张苍水集》等。朴安在《国粹学报》时,也曾编辑过《吾炙集小传》一种,并为之撰写跋文。
1909年,南社在苏州虎丘成立。第二年,胡氏昆仲相继人社,南社是由陈去病、高天梅、柳亚子发起组织的中国近现代革命文学团体,南社有一千多社员,在当时以充满激情的诗文,鼓吹推翻腐朽的满清王朝,与中国同盟会机关报《民报》所发出的以反清为宗旨的言论相呼应。不久胡朴安又参加了孙中山创办的中国同盟会,追随孙中山先生从事辛亥革命,但他主要是通过办报纸写社论,着力点在革命舆论的宣传方面。
胡朴安之从事新闻事业,始于《民立报》,《民立报》是于右任主办鼓吹革命的报纸。朴安进入《民立报》,常搜集明遗民之事迹与言论作为文章内容,写成笔记小品,见诸报端。其中最著者为他所编的《发史》一书,揭露清军入关后,强迫汉人按满人风俗剃发蓄辫,遭到汉人的反抗,凡清初不肯剃发而被杀,或剃度为僧者,悉为编人。又编《汉人不服满人表》一
下一页 (1/4)
下一楼›:http://blog.sina.com.cn/s/articlelist_1255773977_6_1.html
胡寄尘(1886~1938)字怀琛 ..
‹上一楼: 胡道静(1913—2003),泾县溪头村人。其父胡怀琛、伯父胡朴安都是辛亥革命时期进步文学团体— ..

查看全部回帖(8)
«返回主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