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论坛| 消息
主题:泾县溪头龙坦胡氏来源探讨
回帖:[转载]泾县胡氏藏书世家(2011-05-15 14:46:12)转载▼标签: 转载
原文地址:泾县胡氏藏书世家作者:银座书香
http://blog.sina.com.cn/s/blog_5d3562cb0100qsjw.html
在中国近代藏书史上,我们不应该忘记安徽泾县藏书世家胡朴安及其弟弟胡怀琛和其子胡道静,他们一家藏书的经历,正是中国近代藏书史上典型藏书经历的集中体现。
胡朴安(1878一1947)名韫玉,字仲明,号朴庵,安徽泾县西乡溪头都人。清光绪年间中举,十九岁设馆授徒,并不断自学,对于数学、文学、文字学、历史等皆有所成就。清末参加同盟会和南社,在上海任《民主报》等七家报社记者和编辑,之后又任中国公学、上海大学教授等职。
他一生喜欢读书,正如他在自传中所说:“旅沪二十年,小楼一间,杂于廛肆之中,尘嚣之气,至夜不能清静。性喜书,不问版本美恶,遇有适用者,无论经史子集,辄节衣缩食以求之。久之,积有十万余卷,藏于楼中,除坐卧一席外,余皆置书,几无转折周旋之地。”他读书时皆作笔记,数十年积累了大量素材,为他写作、编书打下坚实的基础。
1937年初,他因劳累而患脑溢血,以致半身不遂。但他思想乐观,他在回郑逸梅信时还风趣地说:“去夏犯病,幸而不死,遂成偏枯,半耕半读之胡朴安,变成半死半生之胡朴安。幸右手尚能写字,可堪告慰耳。”他一生著述颇丰,教书育人,桃李满天下。在他中风的四年中,著作五十二万字,诗九百五十七首,词九十四首。他将这些存稿一并交《大众》杂志发表,不料杂志出了几期便停刊,他的存稿大半散失,这使他万分悲痛。抗战胜利后,他偏瘫痊愈,出任上海通志馆馆长,上海文献委员会主任委员等职。
胡朴安藏书处为“朴学斋”,其藏书特点以经部为主,尤以文字学最为完备,四百五十余部,其中不乏明清刻本精刊,清代及民国初年诗文集千余种,另有泾县胡氏宗族谱一百五十九种,总共藏书在五万册以上,当然这用去他三十年时间。
他一生著述百余种,以及收入《朴学斋丛书》的数十种经书释义,可谓著作等身。1947年病逝于上海。不久,其子将其藏书十万册捐上海合众图书馆,该馆编出《泾县胡氏朴学斋藏书目录》六卷问世。
胡怀琛(1886一1938)字季仁,号寄尘,胡朴安之胞弟。曾任《警报》、《太平洋报》,文明书局编辑。后任上海六所高校教授。他一生勤于著述,尤喜藏书,家有“百瓶花斋”、“波罗奢馆”藏书楼。平时节衣缩食,集中资金购书,但屡遭厄运,图书曾三次遭到毁灭性打击。第一次在1913年,被袁系军阀郑汝成部队战火焚毁,所藏图书散失殆尽。第二次在1932年,日军侵占上海,他的藏书又遭战火焚毀。他仍不灰心,之后又聚书两大房间,约万余卷,经过广征博收,精淘细漉,又收得历代刻本、抄本、译本、油印本数百种。他还专收少数民族作者的诗文集以及朝鲜、越南、俄罗斯等外籍图书,还有元至清代的各种刻本、抄本数千种,以上均属稀见珍贵图书。1940年,其子胡道静将其藏书两万册捐给上海震旦大学,建国后归于华师大图书馆。
胡道静(1913一2003)继承其父胡怀琛遗志,一心专攻国学。他自小勤奋好学,常以抄书为乐。十六岁插班考入上海持志大学国文系,先后从陈乃乾学版本学,从周予同学经学史,从吕思勉学中国通史,对人文科学和自然科学有著广泛的涉猎,这为他今后从事科学史和文献学研究打下了坚实的基础。1929年,他的《校雠学》在商务印书馆出版,第二年又出版了《公孙龙子考》。之后,在柳亚子主持的上海通志馆担任编辑工作。
他也是爱书如命的知识分子。家有“朝宗楼”、“海隅文库”藏书楼,藏书三万册,“文革”期间受到冲击,所藏图书、资料、信札被抄得片纸不留,这虽对他思想打击很大,但并未影响他的研究工作。由于他的成就,张春桥诬他为“现行反革命”分子,下狱九年之久,以至英国的科学史博士李约瑟要求会见胡道静也不能实现。1976年,胡道静出狱,这两位中外科学史家才再次相会,书写了这两位专家的一段佳话。
胡道静先生早年患有肝硬化,一生历尽
下一页 (1/2)
下一楼›:http://www.airiti.com/teps/ec/ecjnlarticleView.aspx?jnlcattype=1&jnlptype=1&jnltyp ..
‹上一楼:胡氏世系记
泾县胡朴安编
http://blog.sina.com.cn/s/blog_5d3562cb0100wxv3.html
..

查看全部回帖(8)
«返回主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