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论坛| 消息
主题:中华胡氏族谱序言精选(现代篇)
回帖:《江西庐陵胡氏分谱》序----胡迎建
国有国史,地有方志,族有族谱。当代人已认识到谱牒的重要价值,因为其中有着大量的姓氏源流、家族迁徙、人口繁衍、土地沿革、人物事迹、族规族法、风土人情等方面资料。2001年2月文化部办公厅发文,在指出编修《中国家谱总目》重要性的同时,强调指出:“家谱是记载同宗共祖的血缘集团世系人物和事迹等方面情况的历史图籍,它与方志、正史构成中华民族历史大厦的三大支柱,是我国珍贵文化遗产的一部分。家谱蕴藏着大量有关人口学、社会学、经济学、历史学、民族学、教育学、人物传记以及地方史的资料,对开展学术研究有重要价值,同时对海内外华人寻根认祖,增强民族凝聚力也有着重要意义。”对于同族人而言,族谱有着敬祖亲宗,敦伦睦族的教化功能,可以增强宗族的认同感与团结意识,又是血统嗣系的可靠蓝本。族谱按儒家理学伦理规范族人的生活,激励人们见贤思齐,发奋努力。
最早一部有关姓氏谱系的书为《世本》,考订帝王家族流传嬗递,起讫时代从黄帝至秦末,司马迁写《史记》时曾引为参考。但此书早己失传,且帝王之外的谱系并无记载。汉代重荐举制,重视名人籍贯,魏晋时期门阀士族世袭制,形成世家大族,门第世代清楚,但后来门阀世袭制度被冲破,代之而起的是科举制,大族世系也易于紊乱。唐代林宝编有《元和姓纂》,记载了每一姓氏的源流谱系,可谓之族谱的开端。宋代以后,修谱开始流行,欧阳修、朱熹、文天祥等名人都曾作过谱序。明代已形成了修谱的良好传统。当时凌迪知还编过《万姓统谱》,但比较简约。清代以后,族谱蔚成规模,每隔几十年大修一次。以华林甘竹胡氏族谱为例,白南宋开始至清代,共修过十次,其中清代未曾中断,最为规律性。有的地方开始编大成谱、通谱,但现在看来,其实既非大成也非通,因为受环境、条件的诸多限制。进入二十世纪,前半世纪战乱频繁,后半世纪政治运动折腾,修谱无形中断。直到八九十年代,各地才开始恢复修谱,但规模较小,且局限在某一县某一乡。二十一世纪之初,始有修通谱之举,这是由于际逢盛世,海晏河清,人们摆脱了多种思想禁锢,社会越来越开明,各种资料陆续整理问世,资讯发达,交通便利,条件越来越优越,这是过去任何时代都比不上的。继承传统,加以创新,是历史赋予当代修谱者的责任。
大致说来,越往上古,姓氏起源、世系研究越不容易理清。所以自胡公满至今,究竟为八十多代还是六十多代,今日研究胡氏谱的专家学者,形成二派,争论不休。我个人以为大体则有,细究则不必。因为在汉以前,各姓世系除了帝王谱系之外均不清楚,后世各个堂号所编世系,自然就有相当大的出入。东晋南北朝至唐代,宗谱记载其世系基本上清楚。但又有缺陷,即记载同出一父的诸兄弟,至下一代仅记长子或嫡子后代,其弟后代基本上不载。宋明以后,这一情况才得以改观,出现吊线图、世系三代横排等多种方式。
中华胡氏通谱的修撰始于2006年,由九江周边地区胡氏有识之士倡导,继而全国各地胡氏人士响应。前三年编成卷首,易名为《世界胡氏通谱》。为上接卷首,吉安地区胡氏修谱的文化人士,奔走发动,搜集资料,终于编成煌煌巨册的《江西庐陵分谱》。
胡氏历史源远流长,其起源说法不一,据《左传》与唐代《元和姓纂》载,始祖胡公满,出自妫姓,以谥号为氏,作过周朝陶正,是虞舜三十三代孙,周武王以其长女大姬许配为妻,封为陈侯,在陈地立国。《史记》云:“胡公满者,虞帝舜之后也。周武王克商,求舜后,得妫满,封之于陈,以奉帝舜祀,是为胡公。其后以谥为姓。”这是比较公认的一说。
还有三说:据辑佚《世本》载,黄帝时代有胡曹,最早按黄帝订定的衣裳制式制作衣裳;一说胡以国为姓,西周时为子爵,封地在颍州汝阴西二里胡城。鲁定公十五年,被楚昭王灭亡,其后代子孙四散:一说胡氏“源出姬姓,姬子占为齐大夫,伐莒有功,赐姓胡,食采安定,自是为安定人”(《安定胡氏宗谱源流序》)。《左传•昭公四年》载:“夏,楚子、蔡
下一页 (1/4)
‹上一楼:胡氏家志 文 / 醉眼迷离zyml
——(五修)跋
http://article.hongxiu.com/a/2008-12- ..

查看全部回帖(18)
«返回主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