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论坛| 消息
主题:山东青岛流亭胡氏专帖更新:胡氏家训被选入小学道德读本
回帖:流亭大馒头入选非遗
海奥网 2010-01-05 08:53:17 青岛早报 现有新闻评论 新闻报料
http://edu.qingdaonews.com/content/2010-01/05/content_8254659.htm

130岁流亭大馒头入选非遗
收入城阳区第三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政府将挖掘并发扬这一传统工艺

流亭大馒头入选非遗
流亭大馒头始创于清同治年间(1862年前后),代代相传,至今已有130多年历史,曾受历史上多位名人青睐,盛极一时,与流亭猪蹄一起并列为青岛名吃。近年来,学习制作馒头的年轻人越来越少,流亭大馒头制作技艺面临断代的困境。记者昨天获悉,流亭大馒头制作技艺被收入城阳区第三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政府欲重新挖掘并发扬这一传统工艺。
探访 临近年关卖得火
昨天中午,记者来到城阳东流亭社区流亭大馒头制作点,恰逢吃饭时间,过来购买馒头的客人络绎不绝,而馒头房内,工人们正在紧张现场制作。“现在制作的馒头主要包括日常食用的普通小馒头、婚庆喜事使用的大馒头,以及过年过节用的造型馒头三大种,细分有数十种,目前临近年关,已进入馒头销售的高峰期,每天用的面粉就达数千斤。”流亭大馒头第六代传人胡孝秋说,这个制作点的前身是建于上世纪60年代的“流亭大磨坊”,当时也是流亭馒头的主要生产点。
记者现场看到,一个个贴有喜字的流亭大馒头摆上架子,此外还有馒头卷、大饼、枣饽饽等,“每一个喜字馒头刚好3斤重,售价8元,人们平时说的流亭大馒头主要是这一种。”工作人员说,它的特点是口感劲道,清香微甜,软硬适度,保持了小麦的原汁原味,不使用任何添加剂,制作全靠手工。 发展 地方名吃曾盛极一时 据《胡氏族谱》记载,流亭胡氏一世于明永乐二年(1404年)徙居流亭,流亭大馒头是第十五世胡象球始创于清同治年间,至今已有130年历史。相传民国初期,逊清的宫廷大员劳乃宣、王序等人避居青岛,对岛城名吃一一品尝,对流亭大馒头尤为偏爱。民国二十四年(1935年)主政青岛的沈鸿烈,批准重修流亭古观音寺,约韩复榘、史景洲、杜月笙、叶恭绰、胡海云等一百余人发起修庙,一时间,流亭群英荟萃,凡在流亭就餐或有关方面设宴招待等,流亭大馒头必不可少,其名声也广为流传。
东流亭社区负责史志的刘世洁说,最鼎盛的时候,流亭一带制作馒头的有数十家作坊。“以前白面缺乏,制作的流亭大馒头里面是黑面,外面则是一层2毫米到8毫米薄薄的白面外皮,其制作技艺非常高超,在发酵程序和揉面时间上也特别讲究。”刘世洁说。
展望 入选非遗后继有人
记者了解到,为了挖掘和传承这一传统工艺,流亭街道将流亭大馒头制作技艺申报城阳区第三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并于日前列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据介绍,下一步,街道将召集流亭大馒头的民间艺人,取各家之长,收集传统的制作方法,通过社区和制作作坊培养有兴趣的年轻人,使这一传统技艺后继有人。 记者 王涛 摄影报道

浏览大图

下一楼›:胡峄阳和他的《竹庐家聒》(2008-12-12 08:16:07)转载▼标签: 胡峄阳家族族谱乡贤乡村文化青岛流 ..
‹上一楼:这是胡氏宗亲网2009年转发的新闻:
青岛流亭胡氏族谱首发
[ 来源:胡氏宗亲网 | 编辑: ..

查看全部回帖(19)
«返回主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