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帖:普美村的风景
普美村----千年女书文化村
站在村口观望着远处的山林水田,再回头看看炊烟袅袅的村庄、悠闲的赶牛人、打水的村民、驼背的洗衣妇以及正在斜阳下吟唱着女书的老人,这一切突然间褪色成了一幅朴素单纯的黑白画面,不由得令人感叹,生活在这里竟可以被还原到如此的简单。
潇水上的美丽绿洲
这里每一个开车前往上江圩的司机都知道女书文化村的位置,车子在上江圩镇的一个路口边停下,热心的老乡们指着江边的一座吊桥说,那里就是千年女书文化村——普美村。普美村位于一个美丽的水上绿洲上,面积约6平方公里,呈倒葫芦形,镶嵌在潇水下游。这里河水清澈,水平如镜。潇水到此分为两支,把普美村围在中央。绿洲上的村民以胡姓为主,据说是4000年前随舜帝南巡到达苍梧的。战国末期归附于楚,曾出过美人胡姬,嫁给楚共王为妾。后来,胡姓的一支融入瑶族,成为千家峒十二姓之一。
普美村的这一段潇水,是江永境内最美的一段。夕阳下的潇水波光粼粼,水牛卧在波光中一动不动,几条瘦瘦的乌蓬小舟荡漾在河中。河岸边出现了弯月形的石阶码头,古老的缆石桩上甚至雕着龙刻着凤。河边的古树更加高大葱笼,巨大的树冠不仅遮盖了小半条河面,而且也掩着潇水边零零散散的人家。
女书学堂里的朗朗书声
夕阳正以一种柔和的暖调,映照着河边的普美村。走过那座吊桥便上了这座小河中的小岛。先映入眼帘的是一座富有地方特色的建筑,那就是位于普美村口的女书博物馆。这座博物馆是中央“精神文明办”拨款新修的。目前只有一间陈列展室和一间女书教室开放。这间教室,已开办了一所女书业余学校,学生既有普美和附近村屯的大嫂,未出阁的姑娘,还有一些还在读书的女生。
每到周末,农妇胡美月便放下家中的农活,从5公里远的婆家赶到普美村教“女书”,风雨无阻。一阵悠扬的读书声从普美村的祠堂里飘散出来,“一岁女,手上珠;二岁女,裙脚婴;三岁学行又学走;四岁提篮进菜园……十二漂纱胜过人;十三梳个髻分界;十四梳头乌云结;十五正当爷娘女;十六媒人拨不开;十七高楼勤俭做;十八抬头摆贺位;十九上堂到他门。”很明显,这首女书民谣讲述了一个妇女从出生到婚嫁的经历。而在展室中,人们则可以窥见这种独特文字的一些渊源。
神奇的千年女书
女书,是自古流传于江永一带乡村妇女中的文字符号,以“撇”形笔划为主。在当今仍在使用的古文字中,它不似东巴文字那样的象形古拙,而以表声而不是表意记录着当地土话。其产生的原因及年代众说纷纭,但无疑有着相当久远的历史。在当地妇女的生活中,用它来读唱娱乐、记事记史、诉说身世、互致信件、祭祀祈祷,是一种乡村民俗中的交流工具。由于它的全部字符只有不到两千字,用于组成表意文句的同声字符不少,解读并非易事。因而它的使用、传播只局限在一个极为窄小的地域内。这种被专家称为“南楚奇字”的女性文字,自20世纪80年代公之于世以来,已逐步被人认识到这是目前人类所发现的唯一一种女性文字。据称它对于文字学、语言学、妇女学乃至历史、考古、人类及民族等学科,具有特殊的意义和研究价值。
关于女书起源的美丽传说
关于女书的起源,村里人说法不一,一种说是瑶姬借用天书改编而来:相传王母娘娘的小女儿瑶姬,因天宫烦闷,便下凡来到风景秀丽的都庞岭腹地,也就是上江圩普美村,与村民们生活在一起。瑶姬觉得村民们勤劳聪明又善良,却没有文化,于是把深奥的天书一一简化,并与女工刺绣相结合,在姑娘中用当地土语读唱,便成了只有女子才懂的“女书”。也有人传说是宋朝时荆田村出了一个才貌双全的女子名叫胡玉秀(有的说叫胡秀英),后补选入宫中为妃。进宫后,因苦闷而想写信回家倾诉,又怕被发现,于是根据女红编了一套文字,以歌咏体写在手绢上捎回,并嘱咐亲人要斜着看,并用土话来读。于是这种文字就在妇女中传开了。说法种种,却更增加了这一奇特文字的神秘,而女书的真正起源只有留给专家去考证了。
黄昏中的古村与老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