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论坛| 消息
主题:舜帝的远祖世系考辨----胡恒俊
回帖:三、“幕”系“颛顼之族”,而非少昊之子
既然玄嚣(青阳)就是“少昊”,从司马迁《五帝纪》中“帝喾高辛者,黄帝之曾孙也。高辛父曰蟜极,蟜极父曰玄嚣,玄嚣父曰黄帝”看,玄嚣之子名“蟜极”,而非“幕”。

1、关于“自幕至于瞽叟,无违命”
最早说舜的先祖是“幕”者,的确见于《左传•昭公八年》,但却肯定“幕”系颛顼之族。鲁昭公八年(公元前534年)冬十一月,楚灭陈,杀陈悼太子,太子之子奔晋。晋侯便询问其史官赵。原文如下:
晋侯问于史赵曰:“陈其遂亡乎?”对曰:“未也。”公曰:“何故?”对曰:“陈,颛顼之族也。岁在鹑火,是以卒灭(笔者按:颛顼崩时,岁星在鹑火之次。此明言颛顼是‘金德’,土生金,继黄帝为帝,而非少昊。火克金,以故颛顼被克而崩),陈将如之。今在析木之津(笔者按:即岁星处在箕、斗之间的银河中),犹将复由(笔者按:水使木生枝条也)。且陈得政于齐,而后陈卒亡。自幕至于瞽叟,无违命。舜重之以明德,置德于遂,遂世守之。及胡公不淫,故周赐之姓,使祀虞帝。臣闻盛德必百世祀,虞之世数未也。继守将在齐,其兆既存也。”
这段对话,司马迁在《史记•陈杞世家》中也予引用,虽文字稍有差异,但大意相同,且更加简洁、精炼。对其中“自幕至于瞽叟无违命”之说,亦未持异议。原文如下:
(楚灭陈,杀悼太子)太子之子名吴出奔晋。晋平公问太史赵曰:“陈遂亡乎?”对曰:“陈,颛顼之族。陈氏得政于齐乃卒亡。自幕至于瞽叟,无违命。舜重之以明德,至于遂,世世守之;及胡公,周赐之姓,使祀虞帝。且盛德之后,必百世祀。虞之世,未也,其在齐乎?”
此前的引用者,往往仅仅摘引“自幕至于瞽叟,无违命”,却忽略“陈,颛顼之族也”的前提。而离开这个前提,就无法断定“幕”系谁之所出。
晋平公与太史赵的对话,要点有六:其一,陈,是舜之后裔,更是颛顼之族裔。所以,《史记•集解》服虔曰:“陈祖虞舜,舜出颛顼,故为颛顼之族。”其二,在帝颛顼至帝舜的世系链条中,幕与瞽叟,是接前续后的“首、尾”两个关键环节。其三,舜帝重明德,其后裔历夏至商,商汤封遂于陈,遂亦世世坚守舜之德操。其四,周封胡公于陈,使祀虞帝,依然是守舜之德。其五,舜帝盛德,必百世享受奉祀,绵延不绝。其六,从颛顼到胡公,是一个血脉明晰的世系链条,其间重要人物先后有幕、瞽叟、帝舜、遂。
此一对话,更是“幕非少昊之子”的铁证。
2、“幕”非“虞幕”
“幕”被写作“虞幕”,不知出自何时何人之手。显然,此一“虞”,乃姓也。而“虞”,本为山名、邦国名、都城名。
《尚书•尧典》:尧“帝曰:‘我其试哉!女于时,观厥刑于二女。’厘降二女于妫汭,嫔于虞。”《史记•五帝纪》“虞舜者”之下,《索引》云:“虞,国名,在河东太阳县。舜,谥也。”《正义》:“《括地志》云:故虞城,在陕州河北县东北五十里虞山之上。郦(道)元注《水经》云:虞城,尧以女嫔于虞之地。”在“自黄帝至舜禹,皆同姓而异其国号……帝舜为有虞”句之后,又有“《集解》:皇甫谧曰:‘舜嫔于虞,因以为氏。今河东太阳西山上虞城是也。’”。《括地志》又云:“舜都蒲阪,在蒲州东南”,说明“舜都”本名蒲阪;“舜之故都,方当舜时,为虞都所筑。”1925年版《辞源》也云:“蒲阪,古地名,帝舜之都,故城在今山西省永济县。亦曰虞都城。”
舜帝之所以被称为“虞舜”,并非舜帝自身姓“虞”。舜帝本姓姬,因出生于姚墟而姓姚,又因国号虞,而称“虞舜”、“虞帝”。
“虞”之为姓,在舜帝建都于蒲阪,其子商均被大禹改封在舜的都城所在、“虞都”变为诸侯国之都,后裔才以国为姓。《通志•氏族略》:“禹封商均之子于虞城,为诸侯,后以国为氏。”难怪后世的所谓学者,错以“虞幕”,为“舜之后”。
最早在典籍中将“幕”列为“舜之后人”的,见于《史记•陈杞世家》中的《集解》。在“自幕至于瞽叟,无违命”
下一页 (1/3)
下一楼›:4、关于有虞氏的“典祀”
上文所谓“国之典祀”,今人多不知其含义。
禘(di):《辞海 ..
‹上一楼:二、关于“黄帝、少昊、虞幕——虞舜”说
司马迁写作《五帝纪》之前,早有“三皇五帝”的传 ..

查看全部回帖(12)
«返回主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