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帖:禹灭三苗
战国之时,吴起有言:"三苗,左洞庭,右彭蠡,修政不仁,禹灭之。"按虞夏之书,舜窜三苗于三危,在雍州之境。及禹灭之,乃在洞庭、彭蠡之间。或曰:"三苗,九黎之后也。"参考传记,黎苗之人,反复为乱,经涉皇帝之世,圣人屡迁之,而敎扰之,而不艾杀之。其仁如天,何可及也?
灭者,废其君,易其统而已。
五帝北极
皇天上帝,一而已矣。参之天文而有五帝,何也?五者,天地之真元也。所以起变化,行鬼神而成万物者也。一在太微,一在紫微,一在摄提,一在天市,不在二十八宿之位。何也?四者,体也。二十八宿运行者,二十八宿职在运行,而一在大火,何也?是所以为一也。其所以为一,何也?冬十一月,大火在子,仲春在卯,仲夏在午,仲秋在酉。而太微、摄提、天市居其所,众星随大火运行而系焉。以其居于北也,故谓之北辰。以其为众星之所系也,故谓之北极。古之王者,动必法天,故营寝庙,立五门,定都关要,巡狩天下,岁一月东巡狩,五月南巡狩,八月西巡狩,十有一月朔巡狩。应星而行,庶几与天合徳者乎!
盘庚三篇
殷世有五迁,若相若耿,书史不载,窃尝观《盘庚》三篇,有六善焉。以常旧服、正法度,一也;图任旧人,二也;无或敢伏小人之攸箴,三也;以人情事理反复训导,开谕民心,使之通晓,无纤毫恃尊高、凭威势之意,四也;奠厥攸居,始以无戏怠为戒,五也;钦叙有德、有谋之人,而不肩好货,六也。一举而六善立,弭灾乱之根。此孔子所以取之训后世也。
先儒谓商人尚神,余初疑之,及观《汤诰》、《盘庚》之文,然后知圣人以神道设敎,非如末世及西人之妄诞也。行妄诞而能成事者,未之有也。
天子服丧
子张曰:"《书》云:‘高宗三年不言,言乃雍。'有诸?"仲尼曰:"胡为其不然也?"古者天子崩,王世子听于冢宰三年。盖父子天性,哭泣之哀,齐衰之服,饘粥之食,自天子至于庶人,一也。
古者天子崩,天下之人无不服者。愚观《汉纪》,惟文帝有孜孜爱民之心。其将殁也,自愧德薄无恩于百姓,故令轻其服,不欲使疏远之人,为不情之举耳。曷尝命太子曰:"尔,毋丧我三年乎?"景帝能终身遵文帝之恭俭,而不能有三年之爱,遂比类从事,以日易月,轻蔑君父,等于无服之殇。何哉?汉初贵黄老而清净,景帝之为太子,孝文未尝教之以礼也。自是而后,嗣子按为常,若晋武、魏文,徒能知母而不知父,岂礼也哉!后世欲复是礼者,必君父明于大道,了达死生,深知仁政之必由礼起也。当天下安平,春秋强盛之时,讲明是礼,著为大典,则仓卒之际,可以按行而无疑矣。
传禅经权
尧、舜与贤,三王与嫡。二帝、三王同道,惟所遇之时不同也。尧、舜之时,中夏方开辟,制度草创,自非以圣继圣,则不能成功以贻万世。使丹朱足为中材之君,犹不与也。故商均无大过,亦不得为天子,而大禹以有天下。及其末年,制度已成,虽中材之君,辅之以贤者,亦可以守矣。圣人不世出,贤德无以大相过,则定于与嫡,所以一民心,重天下也。
虽然,大君,人命所系,兴亡之本,圣人有权焉,未尝执一也。是以太甲虽嫡,又有成汤之命,而几不免于废。武王虽弟,上承文王之命,而终不释为君。帝乙,贤君也,拘于立嫡,而不知纣之足以亡天下也,亦不慎,不知变之过矣。孔子作《春秋》,鉴观前代,贤可与,则以天下为公;嫡可与,则以天下为家。此万世无弊之法也。使帝乙而知是道,商之十世,犹未可知矣。
文王受命
君子、小人之不可相处,如水火也。况文王大圣,受辛下愚乎?惟文王陟降,在帝左右,致纣敬信,得专征伐。纣虽名为天子,其实与天下诸侯,下及万民,均入化育之中矣。此文王受命之实也。
先儒不识天道,乃以改元称王为受命,陋之甚也。文王得专征伐之柄,九年薨。故《泰誓》曰:"皇天震怒,命我文考。肃将天威,惟九年大统未集。"既曰"大统未集",则安有改元称王之事?(《誓》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