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论坛| 消息
主题:建议成立一个《胡氏断代工程世系表》研究工作组
回帖:我也来举一例:
据韩愈《唐故中散大夫少府监胡良公墓神道碑》(以下简称 《韩碑》)记载,胡珦家族其先祖本岀安定,后徒清河于宗城,唐属贝州(即现今河北威县)。胡珦祖父胡秀,于则天朝为官,胡父宰臣,进士官平阳冀氏令。胡珦(739年-818年)字润博,大历七年(772年)中进士,历监察御史、佐观察事检校、尚书工部员外郎等职,后迁尚书膳部郎中,改任坊州刺史、舒州刺史。在任期间政绩显著,再迁尚书驾部郎中,因事得罪尚书李巽,被降职为凤翔少尹。李巽死后,迁少大理,改少詹事。元和十二年,官拜少府监,兼知内中尚,第二年(818年)以官卒,与夫人赵氏合葬京兆奉先。胡珦共有七子一女,其子逞、迺、巡、遇、述、迁、造。
胡海《全国胡氏族谱大通考》却将“胡珦”记作七十九世“胡珣”,称其父为胡杰,胡珦与胡珣两人为兄弟关系。然而又将胡珦事迹完全移至胡珣身上,胡珦、胡珣合二为一,令人不解。《世界胡氏通谱》在对《大通考》世系做了删减调整之后,将胡珣定为第六十世。上下世系、名称事迹均未作修改,现已刊印出书。我认为这种做法不够严谨。唐代胡姓历史名人本来就不多,既然要用到这些名人,就必须尊重史料的记载。
这套“通谱”在源流世系方面存在大量不严谨之处。我也不敢说有关胡珦上下世系绝对是错的,但起码是和韩昌黎所作《碑记》大相径庭:胡珦、胡珣(不知是否确有其人)的祖父是胡秀,父亲是胡宰臣。既然不是同一个人,胡珣就不应该用到胡珦的资料(牛僧儒曾经为胡执笔墓志铭,陈鸿渐为他定谥,韩昌黎赋写神道碑)。事实摆在这里,要么是同时代的韩昌黎搞错了人家的家族世系,要么是后代人不顾史实乱写一气,二者必居其一。现在有关胡珦的史料俯拾皆是,信息时代很容易得到,除非你不用胡珦,我也不会多说。
《韩碑》已明确胡珦有“七子一女”,逞、迺、巡、遇、述、遷、造,“女嫁名人”。各地族谱中记载的珦子“胡钲儒”担任金吾大将军,后迁职振武节度使,无法得到史料的证实。《大通考》、《世界胡氏通谱》将“胡钲儒”记为“胡珣”之子,同样不可置信。史料考证并不是坐在家里简单编排年代,只要大致对的上就算成功。我的观点还是如此,既然你要用到这些名人,就不能把现存的史料记载搁置一边去另编一套。
南山 2014.05.21
下一楼›:宗亲们辛苦了,我也帮不上那样忙,但愿你们早日成功,造福胡氏
‹上一楼:支持志盛宗亲的建议,很有必要进行胡氏断代工程的研究。
过去编修各种通谱,对于胡氏早期世 ..

查看全部回帖(9)
«返回主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