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帖:长太息兮胡天游
俞昌泰
胡天游(1696—1758)清代文学家。一名騤,字稚威,号云持,一度改姓方,浙江山阴(现绍兴市柯桥区)华舍张溇村人。雍正己酉(1729年)副贡,乾隆丙辰(1736)举博学宏词,补试因病作罢:己巳(1749)举经学,又因病再罢,后客死山西。胡天游善作骈体文。代表作有《大夫文种庙铭》、《逊国名臣赞序》、《柯西石宕记》等。诗学韩愈、孟郊,奇情逸藻,才学相济。五古《烈女李三行》,长达625韵,堪称名篇。
天游少有异才,母杜氏口授《昭明文选》,即能成诵,有神童之誉。及长,天姿英朗,博览群书。因家贫,成年后即在会稽王府(皇甫)庄做塾师。时制艺名师徐庭槐同馆庄中,一日,至其处,值天游外出,阅案上书皆陆离古籍,以为故作高深以掩其浅陋。异日往复晤,听其言,叩其学,乃大奇之。雍正六年(1728)县试得冠军。明年乡试,举副榜。乾隆元年(1736),礼部尚书任兰枝荐举博学鸿词。是冬至京,大学士鄂尔泰见之,以其貌陋,意轻之,及探学问,天游口汩汩如倾海。鄂大惊,谓是科必得天游以荣馆阁。确实,天游其貌不扬,面黑有痘瘢,双目斗鸡,身材矮小。然胸中睥睨一切,气雄万夫,自比管仲、乐毅。二年七月殿试,鼻血不止,污试卷,乃报罢。时四方文士云集京师,每稠人广坐,天游辄授笔数千言,落纸如飞,纵横奥博,观者为之叹服。三年复试,置乙榜。六年,《大清一统志》成,鄂尔泰命天游作进书表,挥洒立就,叹为奇才。十年三月二日,仿兰亭修禊故事,集海内知名人士马荣祖等15人,修禊于陶然亭。不久,鄂尔泰、任兰枝相继卒,天游无所依,赁居陋巷,四方求文者挟金币接踵而至。而天游性豪,歌呼宴客,所得立尽。公卿欲致之门下,概谢之。十四年,大学士史贻直荐充三礼馆簒修。及《三礼义疏》成,授直隶州同知,客游山西,依侍郎田懋。蒲州守周景柱聘修《蒲州府志》,志成,周邀天游及属下数人同游五姓湖,并请牛运震作《游五姓湖记》,文中记述了同游者的姓名,此文被毛泽东看到后,感叹“篇中人物,皆一时之豪”。二十三年正月,天游病重,友人太原守前去探病,他问朋友说:“下辈子再生人间,我是做南人?还是北人?”朋友哭着说:“南人归南。”他答:“好。”遂气绝。天游老而未能返乡,总因毕生未仕而穷困潦倒之故。如此俊杰,凄凉离世,岂不令人惋惜?
在科举道路上,胡天游步履蹒跚,屡遭踬仆。其一因他自幼体弱多病,每逢临场考试,皆为鼻衄所困;二来与其秉性耿直,不肯阿谀权贵有关。据载,十六年他再荐经学科,又为一个大官所阻。当时,乾隆于殿上问:“今年经学中胡天游何如?”大学士史贻直回答说:“宿学有名”。乾隆又问:“得毋奔竞否?”史摇头:“以臣所闻,太刚太自爱”。乾隆默然,此后荐举亦无人敢再言矣。事实上,天游对想罗他于门下的人均不搭理,造成了自己孤独的局面,终于三中乙榜,毕生未举。他看不起死读书的腐儒,曾说:“博学强记,自足夸人。然是要死的学问,不如我不死的学问……一肚皮书,而全无撰述,则身死其书亦死”。同时的全祖望、方苞等人就对天游了无好感。甚至有人说他“终生晦气,如影相随”。但是,他在京结识的后来成为第一知己的郑板桥却说他“旷世奇才,世不恒有”。大名鼎鼎的袁枚在《随园诗话》中说:“独心折于山阴胡天游稚威”,并赞他“骈体文直掩徐、庾;散行耻言宋代,一以唐人为归;诗学韩、孟,过于涩拗”。并称他为之师。
胡天游十分热爱家乡,这从其临终前对“南人归南”的遗愿中可以看出。生前,他游览了禹陵、宋六陵、蜀阜寺、柯岩石宕、鉴湖柳姑庙等本县胜迹,并留下著名的诸如《窆石行》、《晓行》、《蜀阜寺观吴大帝战鼓歌》、《柯西石宕记》、《湖桑埭柳姑庙弦曲》等名作,为时人所称道。当年脍炙人口的《晓行》写道:“梦阑莺唤穆陵西,驿吏催时雨拂衣。行客落花心事别,无端俱趁晓风飞。”他还与同里好友周大枢等结成《江东诗社》,为活跃越地诗坛留下不朽诗篇。
出于对乡贤的敬慕,十余年前,笔者访问了张溇村的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