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来源:360百科http://baike.so.com/doc/6001224.html
一个成功男人的背后一定有一个女人。若此话为真,那么,胡适先生背后的女人,应当是他的母亲冯顺弟。
冯顺弟(1873一1918),安徽省绩溪县人,著名现代学者胡适的母亲。
1 人物简介
胡适的母亲冯顺弟(1873—1918),是绩溪县中屯人。19岁时成了比她大三十岁的胡适父亲胡传的续弦。胡适的父亲胡传是清末贡生,曾在东三省、广东及台湾省任官职,然而天不假年,50出头便撒手人寰 ,抛下了孤儿寡母。成了寡妇的冯顺弟无奈中不得不带着胡适回到老家寻找生路,让孩子接受教育。23岁的冯顺弟成了乡村大家族的主母。
冯顺弟尽管农村出身,不会识文断字,但对惟一的儿子胡适悉心教育,一心想把孩子培养成一个乡贤。
胡适3岁前,母亲即让他认方块字,学了约有七百字。回到安徽家乡时,母亲望其读书心切,就让他在其四叔开的私塾里念书。因为个子太小,还要把他从念书的高凳上抱上抱下。胡适从小就对读书有兴趣,母亲对他也格外照顾。别的小孩学费只有二元,而胡适的母亲渴望他读书,故学费特别优厚,第一年就送六元,以后每年递增,最后一年加到十二元。母亲嘱托先生要为他“讲书”,每读一字,须讲一字的意思,每读一句,须讲一句的意思,这使胡适在学习上比一般的孩子更扎实。9岁时他就能看了。他不但把大量的小说“看”进去,还能把小说"讲"出来,向周围的本家姐妹们说书。这种办法使他更了解了古文的文理
2 主要事迹
冯顺弟的婚姻
1889年,16岁的冯顺弟与48岁的胡传结婚,这是胡传第三次入洞房。冯顺弟比胡传长子小两岁。1891年,冯顺弟生胡适。在胡适仅3岁8个月零5天的时候,他的父亲胡传病故;从此,23岁的冯顺弟,以胡适一点骨血为生活希望,开始了终身守寡生活。冯顺弟与胡适共同生活了12年零6个月。在这段胡适的童年时光里,冯顺弟的言传身教和良苦用心的教育夯实了胡适的启蒙根基。
对胡适的教育
一、言传身教培养胡适的好脾气和自尊心。
二、胡适早期的“代理启蒙教师”和“助教”,培养了胡适爱读书的好习惯。
三、重教尊师,一切以教育孩子为重。
四、育子有方,保护孩子的自尊心,教育效果佳。
3 出生回顾
胡适的母亲叫冯顺弟,出上庄,过杨林桥,东北行十里许,即到中屯。顺弟的父亲是村里的农民,名叫冯振爽,小名金灶。青年时参加过太平军,随军里的裁缝学得一手好裁缝手艺。他平日勤耕苦作,农闲时便给人家做衣裳什物,为人勤俭正直,人称金灶官。
金灶的妻子第一胎生下个女儿。在旧社会,重男轻女,女孩子是不受欢迎的,而且农家更特别希望有劳动力。因此,金灶给女儿取名“顺弟”,即含着顺下来生个弟弟的吉利意思。果然第二胎生了个儿子,以后又接连生了两个女儿。一家六口,生活虽然艰难,却也和睦亲爱,自有一种天然纯朴的快乐。
但冯金灶心里总压着一块石头。祖上传下来的老屋,在太平天国那几年的战火里毁坏了。他发誓要重振家业,在那老屋的地基上建造一栋更大更讲究的新屋。然而谈何容易!金灶夫妇苦做省吃,木料砖瓦还是一点也没有着落,没有钱!
4 早年成长
顺弟年齿渐长,懂事也比一般人家的孩子早。她长得── 圆圆的面孔,有一点雀斑,头发很长……面貌并不美,倒稳重得很,不像个庄稼人家的孩子。
在家里,她上侍父母,下扶弟妹,手脚勤快,为人也贤慧,最得父母钟爱,村里人都说金灶修得了个好女儿。顺弟也很体贴父母。望着父亲梦想新屋而忧愁的面孔,她常恨自己不是个男子,不能帮助父亲劳动,赚钱,建新屋。
顺弟16岁的这年春天,上庄的星五嫂来到中屯金灶家,给顺弟说媒,说的便是她家的大侄儿,人称“三先生”的胡传。
这一年,胡传已经48岁了。前妻曹氏死了十多年,儿女都已长大。他在外边做官,没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