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帖:渭南有条“将军河”:一河两岸三上将 张胡本是一家人
刘亦农 来源:陕西传媒网 2014年11月10日19:19字号:T|T
http://www.sxdaily.com.cn/n/2014/1110/c49-5552210.html
.渭南市境内的赤水河,是华县与临渭区(原渭南县)的界河。河东有一个村子叫北会村,1907年有个叫胡琏的人出生在这个村子。河西有一个村子叫淹头村(亦称青龙村、北村),1908年有个叫张宗逊的人出生在这个村。在之后的几十年间,张、胡二人在中国现当代历史中共同书写了重要篇章。
1925年秋季和冬季,胡琏、张宗逊二人分别离开家乡赤水河畔报考黄埔军校,胡入黄埔四期,张入黄埔五期。1926年胡琏在黄埔学校期间即随蒋介石北伐,此后成为蒋的嫡系部队而追随其一生。张宗逊1927年毕业后即参加了毛泽东举行的秋收起义,并带领一个排的兵力担任毛主席的贴身警卫(当时已任副连长),成为毛的首任卫士长。
张、胡二人在国共两个阵营都成为功勋卓著声名显赫的将军。
张宗逊经长征到达陕北后,毛主席随即任命他为中央军委第一局局长,该局下设作战、文秘、机要、警卫和行管等业务单位,并直接指挥中央警卫团。1937年应贺龙的请求,毛主席派张宗逊到120师358旅任旅长,东渡黄河时该旅仅四千余人,在山西对日伪军五年作战中,迅速发展到万余人。特别是张宗逊指挥的著名的陈庄战役,一次毙俘包括日本大佐在内的1396人。这个漂亮的歼灭战,后来被军事院校作为经典战例选作教材,张亦成为中共抗日十大著名将领。1943年我党政军大批高干在延安整风时,蒋介石企图“闪击”延安,保卫延安毛主席首先想到的是张宗逊,由于张的358旅的严密布防,蒋才未敢轻举妄动。1955年张宗逊被授予上将军衔,人们称誉他为“开国将军”、“禁卫上将”。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张宗逊的儿子张又侠也是一位上将。张又侠早在1984年4月作为团长率部参加老山松毛岭血战取得胜利,一战成名。他于2011年07月晋升上将军衔,现任中央军委委员、总装备部部长,也是新时期为数不多的、有实战经验的、立下战功的上将。张宗逊、张又侠这对“父子上将”,已经成为“赤水赤子赤孙”的杰出代表,成为家乡人民的骄傲,更为世人所津津乐道。
胡琏的一生是在战争中度过的,打仗无数,其指挥的部分战役对当代中国产生重要影响。其中,1943年夏季中日25万军队鄂西会战时胡琏指挥部队死守石牌要塞--鄂西会战的主战场,保证了会战的胜利。此次战役彻底阻止了日军自长江三峡进窥陪都重庆、亡我中华的企图,日本自此由攻转守,在中国国土上再也无力前进一步。此役也被认为是抗日战争的一个重大军事转折点,西方军事家称誉石牌战役为“东方斯大林格勒保卫战”,胡琏亦被称为“中国的朱可夫”。胡琏去台后曾指挥金门海战,则影响两岸格局至今。胡在台晋升为国民党陆军一级上将。
笔者和张、胡二人是村连村、地连畔的乡党,长期关注和研究过他俩的事迹,其中有一个细节这两年来引起了我的特别注意,就是他们两家关系。有一天,胡琏的侄子、华县民革老党员胡之驹老人到访我家,对我说:“你可能不知道,赤水河东河西的这两个将军,其实原先是一家人。”这一下子引起了我的极大兴趣。82岁的胡之驹是胡家后人,受“金门胡琏文化艺术基金会”邀请,今年4月还曾赴金门参加“胡琏将军冥诞祭祀”活动。他对张胡两家的过往关系是这样说的:
“解放前我上会东坊小学时,我的老师张宗魁(张宗逊的亲弟弟)曾亲口告诉我:‘我们两家是本家’。据我父亲讲:我爷爷胡景彦(胡琏的父亲)和张宗逊的父亲是本家兄弟。他们的舅父胡英德有三女而无一儿,随即把他的外甥、我的爷爷胡景彦由张家过继到胡家,我爷爷到胡家后有两儿一女,大儿的名字是张浩如(张宗逊的叔父)起的,他说我们家贫,叫寒禄吧!后来我父亲又改名进禄。我叔父起名从禄,他上小学时改名俊儒,上黄埔军校时又改名胡琏,字伯玉。张宗逊的叔父张浩如和我家多有往来,当年村里人都是知道的。”
前一阵笔者回赤水老家时候,和胡之驹等人还专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