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帖:在江西奉新“华林胡氏宗亲联谊活动”上的演讲----胡德平
作者:胡德平时间:2015-04-15 来源:胡耀邦史料信息网
http://www.hybsl.cn/zonghe/yaobangxinjian1/2015-04-15/51695.html
自2008年,国家正式确定清明为全国的公共节假日之后,中华文化和民族传统一个久已封尘的节日又光辉明亮起来。清明的意义就是祭奠祖先,慎终追远,只要中华民族存在一天,这个节日就会伴随国人如期举办一天。
这些年的清明,我国人民都在陕西黄帝陵举办祭拜黄帝轩辕氏的庆典活动。1938年,当全民抗战进入第二年,国共两党曾联合祭拜黄帝,一篇浩气长存民族祭文,一场团结共抗外侮的大典,告诉国人中华民族已到了亡国灭种的最后关头,中华民族必须全民奋起做殊死斗争。这对抗日战争的最后胜利,起到了莫大的精神鼓舞作用。
再想一想,井冈山山下的炎帝陵在最早的红军根据地之内,陕甘宁边区的黄帝陵又在八路军的陕甘宁边区政府之内。这是巧合吗?可能是巧合,但革命队伍最后能够取得胜利,无疑都必须和人民利益与民族文化紧密联在一起,这就不是巧合了。这是我说的第一点意思。
第二,清明又让我想起祖国、国家、政府、家庭和人民的关系。中国大陆和台港澳的绝大多数人都承认拥有一个共同的祖国,既具有五千年文明历史,辈辈祖先生活过的这片土地。国家在此基础上加上了政府等权力机器的力量。对中华人民共和国来讲,现在面临的一个极其复杂的,任何国家都很难遇到的一个问题,一国两制问题。我们企盼每年的清明都能给两岸三地的民众以祖国的认同感,国家的安全感和历史的荣誉感,而不再是战争炮火的威胁。
第三,华林胡氏宗亲的祭祖活动,在江西奉新举行。昨天我们在耿氏林园的“中华百姓苑”广场前,开始了我们的祭祖活动。华林胡氏的后人,不但要祭胡氏的先祖,也要祭百家姓人们的先祖,胡姓只是百家姓中的一姓,只是炎黄子孙大家庭中的一员。胡氏宗亲举办这样的清明祭祖活动才有民族团结,文化昌盛,同胞友善,国家强盛的高度。家父耀邦同志曾写有“百家姓”的墨书。在他看来,不孝子孙除外,我国各兄弟民族如同手足而不可分,百家姓中缺少一姓,百姓就不能成其为百姓,就是九十九姓!希望奉新一带的老百姓也能利用这块空间举行各种纪念活动。
第四,说说我家湖南浏阳西岭胡氏的历史。我家家谱的一世祖是胡藁成公,妻耿氏。耿氏老祖母是唐乾符五年(公元878)至后周显德三年(公元956年)人。她掌家以后,维护着八百多人的大家族,是华林书舍重要当家人。辞世之后,安葬在奉新九埠山旁,高寿78岁。
五世祖是胡仲尧(946年-1007年),他和四弟胡仲容扩大了华林书舍,成为华林书院。宋朝的晏殊、王禹偁对书院均有题诗,其遗址至今犹存。胡仲尧逝世后,安葬在奉新浮云山上。六世组是胡用先(公元981年-1034年),又是江西乐安浯塘的一世祖。逝世后,安葬在乐安县浯塘乡。其后二十三世祖是胡允钦(公元1569年-1624年),又是我家西岭胡氏的一世祖。逝世后安葬在上栗县桐木乡。现已传至一十六代。
以上这段家史,所举四人不但家谱记得明明白白,而且墓地都已发现。家谱“文革”前就存在上海图书馆,一直记到我的爷爷胡祖伦。国家应是既有国,又有家的综合概念,还应是既有国史,又有家史的统一系统。
第五,最后我想说一说客家人的历史。客家人是汉人的 一部分,即是汉人的一部分,为何又称客家人?客家人是历史形成的,是中国历史上在民族战争中形成的特殊人群。陶渊明写的《桃花源记》是当时社会追求的一种没有战乱,没有苛政的怡然自乐的理想社会,这篇记文是一篇半真半假的传奇,又似一篇半实半虚的寓言。文章的真实内容就是因五胡十六国时期的民族战争,而被迫南迁的中原汉族的迁徙历史,桃花源中人因先人“避秦世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客家人的特点,一是为避民族战争的屠杀,而不是避所谓的秦世战乱而迁徙的,二是整个家族的迁徙,而不是流民的流动。三是客家人同时带来了中原地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