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帖:我写胡玉芬
作者:满族 赵正林
《民族文学》1988年第05期
1981年春节期间,我随当年中央民族学院附中的一批同学到他们的一位老师家去聚会。这次聚会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那天去了十五、六人。全都是她曾经教过的少数民族学生。师生相见,自是一番欢悦。一群四、五十岁早已成了专家、学者、教师的学生们,在老师面前,一个个变得象孩子般的活泼。
我就是在这个场合认识胡玉芬的。她满头银发,笑容爽朗。
她是老师,又象妈妈。
听同学们说,这样的聚会,这些年来,每年都有一、两次。
我发现,在这种场合,学生们俨然成了这个家庭的主人。操持聚餐外,还集体“值日”,帮胡老师收拾屋子,将家什用品来一次重新布置组合,造成一种新的气氛和格局。
进而我得知胡老师本人并不是蒙古族,她1935年毕业于北京大学物理系。是著名数学家胡俊济先生的女儿,与钱三强同班同桌。她舍弃了出国深造的机会,谢绝了北大、清华的聘任,不当教授,不做学者,矢志从事少数民族教育,毅然入蒙藏学校(即后来的中央民族学院附中)当了一名普通中学教员。一头扎下去长达半个世纪!为少数民族培养了众多的人才。
胡玉芬始终没有建立家庭,因而,常有学生来探望。进人晚年,这种活动更为频繁。一些外地来京办事的学生,包括我在文章中提到的那位坐轮椅者,都要来看望她。
在学生的心目中,这是一种什么样的分量!
我产生了一种内心的冲动。在中央号召全社会重视教育、尊重教师并确定了教师节这一背景上,胡玉芬的事迹,胡玉芬在三十年代具有的眼光和抱负显得尤为光彩。我决定为她写一篇报告文学。
采访进行得极其顺利。在北京,在内蒙古呼和浩特,几乎全部是由胡玉芬的学生主动召集“会议”,轮流发言,提供素材。在内蒙古大学任教的乌云高娃同志把她所能通知到的人全部召集到自己的家里,由她主持,一个个轮番回顾。她自己讲的时候,不由自主地几次掉泪。感情之深,实令我感动。同学们对我寄于两点希望:写好这篇报告文学,关心一下胡老师落实政策的事。
说来蹊跷,胡玉芬以献身精神从事少数民族教育,却恰恰成了她在文化大革命中说不清楚的“反党反社会主义”的罪证。她的价值十三万元之多的财产(包括一些贵重家具、名人字画、首饰等)被作为“地主婆剥削人民之见证”在民院附中的一间教室里长期展出。据说,校内校外参观这个展览的不下数千人。事后,这些展品都不翼而飞。
这就是我在采访中接触到的现实。
我当时还在内蒙古工作,只能利用创作假或探亲假的机会为胡老师奔走。在她的学生当中调查,向有关方面写信申诉。所有这一切努力,毫无结果。
这就是我在案头坐下来决定动笔写这篇报告文学时落在纸上的标题——众多的学生记着她,这是最珍贵的——的缘由。
是的,我思考得很痛苦,最后只得取这个角度。只是她的学生还记着她,仅此而已。她那献身民族教育的金子般的心,被我们民族长期形成的那种粗糙的生活态度忽略了。至今没有什么人关心她的财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