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论坛| 消息
主题:安定胡氏“孝义堂”溯源----胡中得
回帖:瓦屑坝位于江西省鄱阳县城西十公里的莲湖乡瓦屑坝村,村畔就是鄱阳湖。瓦屑坝原是古代遗留下来的无数陶片堆积而成的一条长坝,故过去称“瓦屑坝”。据考证,这里曾是古代鄱阳湖地区的水运交通枢纽,繁华的陶瓷工业区,这里的陶瓦曾销往全国各地乃至皇宫,后因黄巢起义,战火四起才导致衰落,这里连绵10公里的瓦屑陶片,就是历史的遗证。自洪武三年起,江西大批的移民,一次次在瓦屑坝这个古老的码头上集中,再通过鄱阳湖进入长江,向东进安庆府至桐城、潜山、池州、凤阳等地;向西又入黄州府到麻城、黄安、蕲州等地,最后被转到四川的也不在少数。因年代久远,移民后代随着传说的递减,逐渐淡忘了具体祖居地,将记忆的思路定格于他们的出发地--瓦屑坝,似乎“瓦屑坝”成了原居地,这是一种思乡情结的归宿,就像华东等省区只记得“大槐树”一样。实际上瓦屑坝移民原居地分布在明清时期的饶州(鄱阳)、南昌、吉安、九江四府。据史料考证,600年前,从瓦屑坝移民共210余万人口,这里也成了中国移民史上规模最大的移民迁徙集散地。史家称“北有山西洪洞大槐树,南有江西鄱阳瓦屑坝”。瓦屑坝与“大槐树”并列成为中国八大移民圣地之首。单以安庆为例,瓦屑坝移民从洪武三年到永乐十五年(1370--1417年)历时48年。到洪武二十二年(1389年),安庆42万居民有28万来自瓦屑坝。据清初桐城派学者朱书说“然元以后至今,皖人非古皖人也,强半徙自江西,其徙自他省会者错焉,土著才十一二耳”。这些大量的江西移民背井离乡到达安庆地区以后,可心中始终抱着有朝一日能回到故乡的幻想。因此,当时那些移民过来的老人们在去世后,按照逝者的生前遗愿,棺木暂时停柩于地面,不要入土下葬,期待着有朝一日能够魂归故里。可是年复一年,天长地久,人们觉得回迁无望后,只得再埋入土中,这样慢慢就形成了安庆地区独有的丧事厝、葬两步风俗,沿习到今。2014年初安庆市启动殡葬改革后有望逐步取消这全国独有的丧葬风俗。
篇四:皖桐胡氏孝义堂迁始祖及各支派的形成
在明初大规模迁徙移民的社会背景下,安定郡胡氏61世良一、良二公(胞兄弟,安定郡胡氏60世魁二公子),62世福一、福二、福三公(胞兄弟,安定郡胡氏60世魁一公孙),庆一、庆二、庆三公(胞兄弟,魁二公孙,良一公子),觉清、觉荣公(胞兄弟,魁二公孙,良二公子),秀一、秀二、秀三公(胞兄弟,安定郡胡氏60世魁三公孙)等十余人由江西饶州胡村,经鄱阳瓦屑坝迁徙移民安徽桐城生息繁衍,后逐渐各以其不同居住地地名形成九大不同支派:良一公和其次子庆二公在蒿墩嘴形成蒿墩支派(该支派后裔多分布今姚坂、许嘴一带);良二公和其二子觉清、觉荣公在练潭湖畔形成练潭支派;良一公长子庆一公在三安畈形成三安支派(该支派后裔多分布今青草、吕亭、范岗一带);良一公三子庆三公和庆三公长子秒贵公在觉林寺形成觉林支派(今徐河);庆三公次子妙善公在怀宁黄荻畈形成黄荻支派,其后裔后又在新丰再形成新丰支派(该支派后裔多分布在今怀宁马庙、潜山三妙、桐城徐河一带),福一公在陡岗畈(今新渡永久)形成陡岗支派;秀二公在竹林形成竹林支派(该支派后裔多分布在今安庆江心州、怀宁西湖、潜山后冲一带),秀三公在桐之西形成西城支派。以上各支派除蒿墩、练潭支派以第61世良一、良二公为桐城迁始祖外,其余均以62世福一、庆一、庆三、秀二、秀三公为桐城迁始祖。皖桐孝义堂胡氏从明初洪武年间迁徙移民到桐城至今有600多年了,由当初父子、兄弟10余人到桐城后生息繁衍,先后形成九大支派,迄今人丁达17000人左右(其中觉林支派人丁约6000人,是目前胡氏孝义堂人丁最大的支派,约占胡氏孝义堂总人丁数的1/3)派行世系已传至“德”字辈廿六世(对应安定郡胡氏世系是87世),真可谓是孝义堂胡氏蒙先祖余荫而根深枝茂,昌兴繁盛!
下一楼›:篇五:科普:堂号
堂号,本意是厅堂、居室的名称。姓氏堂号是家族门户的代称,是家族文化重 ..
‹上一楼:唐宋时期,是安定郡胡氏才华横益、人才辈出的兴盛时期。唐有诗人胡曾,宋有教育家胡瑗,经学家胡 ..

查看全部回帖(15)
«返回主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