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论坛| 消息
主题:安定胡氏“孝义堂”溯源----胡中得
回帖:篇五:科普:堂号
堂号,本意是厅堂、居室的名称。姓氏堂号是家族门户的代称,是家族文化重要的组成部分。因古代同姓族人多族聚而居,往往数世同堂,或同一姓氏的支派、分房集中居住于某一处或相近数处庭堂、宅院之中,堂号就成为某一同族人的共同徽号。同姓族人为祭祀供奉共同的祖先,在其宗祠、家庙的匾额上题写堂名,因而堂号也含有祠堂名号之含义,是表明一个家族源流世系,区分族属、支派的标记;是家族文化中用以弘扬祖德、敦宗睦族的符号标志;也是后代寻根问祖的重要线索之一。堂号名称一般取自于郡号名或为纪念家族史祖、名人或以封爵、谥号、旌表褒奖为堂号而自创。如安定堂即取自于安定郡;又如苏湖堂即为纪念北宋教育家胡瑗而创建(胡瑗曾讲学于苏州、湖州)。随着大家族日久人众,或是遇至天灾连年之时,族人就会因迁徙流离而散布各地,于是就有了在总堂号之下出现若干分堂号的现象。总堂号代表的是家族(姓氏)的发祥地,寓意后人不忘其本源;分堂号则是族人迁徙至新地,成为当地有名望的家族后,以该地的郡号或其他作为堂号。胡姓总堂号是安定堂,分堂号有孝义堂、庐陵堂、绩溪堂、苏湖堂、淮阳堂、敬爱堂、履福堂、笃敬堂、惇仁堂、本始堂等100多种。堂号,不仅仅是用在祠堂,还多用在族谱、店铺、书斋及厅堂、礼簿等处;也有用在生活器具上的,如在斗、口袋、钱袋、灯笼等上面大书堂号,以标明姓氏及族别。一个姓的堂号要比郡望多得多,一姓的郡望只有数个多至数十个,但堂号往往有数百甚至上千个之多。郡望在宋代以后就开始走向统一和固定,但堂号却随着宗族的发展,一直在不断的增加。总之,堂号作为家族的徽号和别称,不仅有明显的地域特征和血缘内涵,而且带有浓厚的封建宗法色彩,既是对某一姓氏家族特色的高度概况,也是当时社会形态的反映,同样具有区分宗支族别,血缘亲疏的社会功能。它的产生、发展,多与修族谱、建宗祠、祭祀祖先、宗亲联谊活动同时进行。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随着中国传统社会的终结,祠堂在中国大陆不是成了历史,就是成了文物,因此,新的堂号不可能再产生,但是,旧有的堂号却仍然留在各姓各族人们的记忆中。近年来,随着中国政府的开放改革和全球华人寻根热潮的兴起,许多大陆宗祠被恢复,族谱被续修,因此,堂号再一次被人们抬了出来。不过,今天的堂号,已经没有了宗族主义的负面作用,有的只是给人们寻根问祖、缅怀先祖、激励后人的积极意义。特别是对于加强中华民族的向心力、凝聚力,对于中华民族的大团结,堂号都必将产生巨大的促进作用。
篇六:胡氏孝义堂
胡氏孝义堂是舜帝后裔胡公满的正传嫡支。孝义堂胡氏宗谱记载我胡氏第39世祖容公有孝行,于唐朝开元时荣获唐明皇旌表其门曰:“胡氏孝义之门”。至于胡氏孝义堂堂号是胡氏孝义堂族人在明初洪武年间迁徙移民桐城前就以存在?还是移民桐城后才有?胡氏谱牒和史书均无文字记载,因而族胞说法不一,笔者度娘也无有一字片言只语。但笔者依据《皖桐觉林安定胡氏宗谱(首--上)》卷,孝义堂“派行世系对照表”的辈分排序“上祚承恭允,洪强必孝忠,久常传世德,大善福攸同”的起始“上”字辈乃皖桐孝义堂胡氏自江西饶州,经江西鄱阳瓦屑坝迁皖桐第十二世(对应安定郡胡氏世系是第73世),再据孝义堂《皖桐觉林胡氏宗谱(二十卷)》上有文字记载的“捐基建祠族人至今称之”的迁皖桐第十世祖普远公(系孝义堂觉林支派璧公二房月朗公房下派,生于康熙十一年(公元1672年),卒于雍正四年(公元1726年)),得以推断胡氏孝义堂是建祠在先,确定字辈(也叫字派)在后,凡是“上祚承恭允,洪强必孝忠,久常传世德,大善福攸同”字辈的必属胡氏孝义堂,是以胡氏孝义堂堂号应在胡氏孝义堂族人在迁桐城后建祠堂前后以先祖曾荣获唐明皇旌表褒奖备显荣耀而称之。
下一楼›:其次,根据《皖桐觉林安定胡氏宗谱(首—下)》卷“纂修家乘自序”记载,胡氏孝义堂先祖是先由徽 ..
‹上一楼:瓦屑坝位于江西省鄱阳县城西十公里的莲湖乡瓦屑坝村,村畔就是鄱阳湖。瓦屑坝原是古代遗留下来的 ..

查看全部回帖(15)
«返回主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