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论坛| 消息
主题:泾县溪头龙坦胡氏来源探讨
回帖:胡道静先生传略
作者:虞信棠

《农业考古》编者按:我国著名科技史和古典文献专家胡道静先生于2003年11月5日在上海逝世,享年90岁。这是我国学术界的重大损失。胡老生前对本刊十分关心,常加指点,备加爱护,使我们终身难忘。胡老仙逝时。本刊主编陈文华研究员正出访欧洲各国,未能及时发去唁电,深以为憾。现将虞信棠先生撰写的《胡道静先生传略》重新发表,以表达本刊全体同仁对胡老的沉痛哀悼和深切的怀念。
“踏开世界不平路,援登科学第一峰”一一我国著名科学技术史和古典文献专家胡道静先生的寓所挂着这样一副对联。这是他的老师姜亮夫教授在八十高龄之年书赠的。道静先生在青年时代,即从姜老师学习古典文献专业,一直受到老师的关怀扶掖,师生的情谊非常笃厚。此联集录了外国的两个名句.上联用《伏尔加船夫曲》中的一句歌词,下联概括了马克思《资本论》法文版前言中的结句而成。它反映了道静先生为探求真理而奋勇攀登的志向,以及他五十余年来走过的艰苦治学道路的坚韧精神。由此也可见出姜老师对他了解的深刻。

道静先生是安徽泾县榔桥镇溪头人,1913年2月出生于上海一个中层知识分子家庭。其父怀琛先生和伯父朴安先生都是辛亥革命时期宣传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反对清王朝专制统治的进步文学团体一一南社的成员,并且都参加了同盟会革命报纸的编辑工作。怀琛先生与柳亚子先生交谊甚笃,辛亥以后,世事沧桑,然亚子先生终不能忘情于这位“非常忠实的(南社)社员,”怀琛先生谢世以后,亚子先生在一篇怀旧文章中还深沉地回忆道:“我和他订交将近三十年,来往间不为翕翕然”,“交情始终是一致的”。怀琛先生精国学,工诗文,代表作有《胡怀琛诗歌丛稿》、《秋山文存》、《中国文学史概要)、《诸子集解补正》等。怀琛先生的旧诗为亚子先生所深赏,评之为“味在酸咸外,功能新旧中”。朴安先生精于文字、训诂及校勘之学,著述甚富,更是学界盛名的国家大师。道静先生有这样的家学渊源,更加上自幼好学,勤奋自砺,故成功绝非偶然。道静先生父亲的治学方法有一特点,就是凡读书必作抄录,早年手抄许多书册,虽于1913年癸丑之役遭袁系军阀郑汝的强盗部队焚掠时尽丧,但以后又抄积了不少。所以道静先生自幼秉承“手抄一遍,胜读十遍”的庭训,在广泛学习先秦两汉典籍的同时,也养成了手抄群书的学习方法。其时,怀琛先生正任上海商务印书馆编辑,道静先生不仅从父亲于馆中所借的涵芬楼藏书中抄录了许多有价值的古书,而且还常常从师长处借得未见之书,不舍昼夜。写副存储。道静先生在回忆这段求学经历时说:“东莞臧逢世,年二十余,欲读班固《汉书》,若借阅不能久,乃手写一本自备的乐趣,我在二十岁前就亲自体会到了。”
道静先生对于中国古代科学技术史的兴趣,尤其是对于“中国科学史上的坐标”一一《梦溪笔谈》的研究,是从读中学时即发其端的。他在《五十年》一文中,曾真挚地回顾了自己人副青少年时代起与《梦溪笔谈》结下的不解之缘。他说:“我在读中学的时候,并不知道活字组版印书的技术是我们的祖先早在第十一世纪中期就发明创造,然后向世界各地传播的”,“那时我虽已读过‘四书’,读过‘五经’中的三经半,竟然还不知道《梦溪笔谈》这本书”,“直到将进大学之前,读到美国学者卡特写的《中国印刷术的发明及其西传》(T.F.Cater’s《The Intervention of Printing in China and Its Spread Westward》),才惊讶地了解这一项有关人类文化发展的重大创造原来是我们自己的祖先所做出的伟大贡献。”(这是五十多年前我国中学生的知识情况,现在当然不是这样。)“卡特的书说明了史料的来源,还特别夸誉《梦溪笔谈》这部著作。说它这好那好。于是我这个当时对古籍只读先秦、两汉之书的小伙子就迫不及待地去找这本沈括的名著来阅读了。我最初买到的一部是古书流通处影印的清末广东陶氏的刻本。没有疑问,一读就着了迷,从此它就成了我要好的朋友。”
1927年,道静先生十五岁时就读于武进
下一页 (1/7)
‹上一楼:http://www.airiti.com/teps/ec/ecjnlarticleView.aspx?jnlcattype=1&jnlptype=1&jnltyp ..

查看全部回帖(8)
«返回主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