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帖:《解读胡适在澄衷的日记给我们的启示》
张立茂
(上海市语文特级教师、澄衷中学校友会会长)
上世纪末,区教育局老领导邢继祖先生请人传给我一张纸条,说他听说在北京大学藏有胡适在澄衷读书时的日记。因无从查找,近十年来一直没有得到,但我心却时时牵念之。2009年,为筹备学校110周年校庆,在搜集校史资料时,终于得到了这些日记。日记手稿确实在北京大学,由于至今没有公开发表,显得弥足宝贵。得到日记后,我很是欣喜,迫不及待地想把它整理出来。但得到的日记是经过微缩的复印件,又因为胡适用毛笔书写,且在一百多年前人们的书写习惯是不加断句,文字当然也是繁体,并夹有英文,由于这诸多原因,有些字即使在放大镜下也难以辨认。经过一个多月艰难的文字整理,我终于把得到的100篇日记全部整理出来(个别实在辨认不出的字只能用“□”代替),并收集、刊发在《澄衷校史资料》里。
日记是记在当时市场上专供学生使用的日记本上,这种日记本名为“自治日记”。每页上端用花边加框,框内印有日期,如“二月大廿四日来复日”,意为“农历二月,月大,二十四日,星期日”,单页右侧、双页左侧也印有日期,如“二月廿四日(阳历三月十日)”。每页分为五栏。最上一栏约占整页五分之一,横框,框内左侧印有一朵小花,主体是一段语录。二月廿四日页上印有“心似菩提树意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神秀)”(胡适在每页的语录上往往加以圈点)。每页主体有两个竖框,右框上端印有“记学”两字,左框上端印有“记事”两字。记事框再向左,则分上下两部分;上部为“接人”框,下部为“通信”框;每框下再分两小框,分别为“往”、“来”。——我之所以描述这日记本的格式,是觉得保守如慈禧太后治下的晚清,已经有这样为学生发展细致考虑的日记本,很是有点意外,却也十分欣赏。
我们得到的日记始于1906年2月23日,止于1906年7月26日,时间跨度是五个多月。由于胡适在中国乃至世界的影响,研究这五个月的日记可以有许多角度,如晚清的基础教育,如中国早期的学堂,如少年胡适的思想等等,诚如国学大师季羡林先生在《胡适全集》序言中所言:“在中国近百年的学术史上、思想史上、文化史上,文学史上,甚至教育史上,胡适都是一个举足轻重的人物,一个矛盾重重的人物,一个物议沸沸扬扬的人物,一个很值得研究而又非研究不可的人物。”而作为一生从事教育工作并一生在澄衷工作的我,只希望从胡适的日记中,就当时的澄衷学堂为胡适等学生提供的教育教学环境作些探讨;这或许对当今的基础教育改革特别是突破应试教育有些许启发性的意义。
一
胡适先生出生于1891年,1905年进澄衷学堂,是一位14岁的少年,学名胡洪骍。胡适来澄衷就读时,澄衷已是一所名校。这里的领导和教员真可以说是藏龙卧虎,这对在这里学习的学生不能不产生虽然是潜在的却一定是积极的影响,尤其是对那些资质好的学生。除胡适外,与他同时在澄衷就读的、后来成为浙江大学校长和著名科学家的竺可桢先生就是最好的明证。
1931年胡适在公开发表的《四十述怀》中,以数千字的篇幅深情回顾他在澄衷学堂的学习和生活。他说:
这学堂是宁波富商叶成衷(即叶澄衷)先生创办的,原来的目的是教育宁波的贫家子弟,后来规模稍大,渐渐成了上海一个有名的私立学校……光绪乙巳年(1905),我就进了澄衷学堂。……这时候(澄衷学堂)的监督(即校长)是章一山先生,总教习(即教务长)是白振民先生。白先生和我二哥是同学,他看见了我在梅溪(指胡适来澄衷前就读的学堂)作的文字,劝我进澄衷学堂……澄衷的好处在于管理的严肃,考试的认真。还有一桩好处,就是学校办事人真能注意到每个学生的功课和品行……我在澄衷只住了一年半,但英文和算学的基础都是在这里打下的……我在这一年半之中,最有进步的是英文算学。教英文的谢昌熙先生,陈诗豪先生,张镜人先生,教算学的郁耀卿先生,都给了我很多的益处……澄衷的教员之中,我受杨千里先生(天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