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论坛| 消息
主题:胡适在澄衷蒙学堂
回帖:四
翻检胡适的日记,我还觉得,澄衷学堂当时灵活的学制和灵活的教学安排,也是学生得到很好发展的重要因素,这当然出于当时特殊的教育发展背景。
胡适在《四十述怀》中说:
“我初进澄衷时,因英文算学太低,被编在东三斋(第五班)。下半年便升入东二斋(第三班),第二年(丙午,1906)又升入西一斋(第二班)。澄衷管理很严,每月有月考,每半年有大考。月考大考都出榜公布,考前三名的有奖品。我的考试成绩常常在第一,故一年升了四班。”
一年而可以升四班,这个学制已经灵活到极致,而在同一班级里又有灵活的分层教学:
本斋国文程度不齐,近由杨师分为三组:(甲组)读饮冰室文;(乙组)读粹化新编;(丙组)读春风馆国文教科书。计丙组八人,乙组十人,甲组则郭君、余君、朱君及余四人也。本校以西文定班次,故有国文程度不齐之病。去岁闻有中西分班之议,然能言而不能行也。(3月29日)
对一个班级的学生,又注意因材施教,引进适合的教材,胡适在《四十述怀》中说:
有一次,他(指杨千里先生)教我们班上买吴汝纶删节的严复译本《天演论》来做读本,这是我第一次读《天演论》,高兴得很,他出的作文题目也很特别,有一次的题目是“物竞天择,适者生存,试申其义”……这种题目自然不是我们十几岁小孩子能发挥的,但读《天演论》,做“物竞天择”的文章,都可以代表那个时代的风气。……我的名字也是这种风气底下的纪念品。我在学堂里的名字是胡洪骍。有一天的早晨,我请我二哥代我想一个表字,二哥一面洗脸,一面说:就用‘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适’字好不好?我很高兴,就用“适之”二字。后来我发表文字,偶然用“胡适”作笔名,直到考试留美官费时(1910年)我才正式用“胡适”的名字。
我们借胡适的日记,粗浅地分析一百零六年前胡适在澄衷受教育的环境,无论就一所学校或一个学生而言,当然纯属“个案”。胡适有他天资聪慧的一面,但不能否认的是,澄衷学堂为他和他的同学提供的优质的师资、高度的自治、思想的自由以及灵活的教育教学的良好环境,不能不认为是促成一大批学生发展的重要因素。而今,请允我想得浅薄一点,倘若也让15岁的胡适们天天沉浸在题海,时时埋首在应试,其结果当如何,却也不难想象!请允我想得再浅薄一点,倘若以已经具备了这样的阅读和写作水平的15岁的胡适,给他配一位文理初通或粗通或不通的初三语文教师,其结果又当如何,似难以想象了!
感谢胡适先生为我们留下了这么宝贵的记录,它使我们看到了澄衷一段历史的诸多细节,看到了师生之间生动而丰富的有血有肉的活动;若没有这五个月的日记,则澄衷的这一段历史资料将苍白了许多。
又,我们注意到,这些日记仅不到半年,胡适先生在澄衷学习生活了一年半,按照他的习惯,1905年全年他在澄衷学习,当也有日记。多么期待能够发现之!
2012,5,18
‹上一楼:三
细读日记,我们还可以看到,思想自由,是当时澄衷学堂另一个重要的软环境,这对胡适以及 ..

查看全部回帖(19)
«返回主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