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帖:宗亲好,
本文中考证中涉及到,常遇春三个儿子岳父之考。越国公在列;
明开平王常遇春三个儿子三个女儿的历史考证
【常金邦:《忠武春秋--明朝大将常遇春》作者,广西桂林恭城常家村忠武堂常氏二十三世孙】
我在网上和一些照片上看到了“常氏宗族研究会”这面旗帜,我感到很兴奋,因为有人愿意领头出面做这件事是件好事,是件大事,所以我很高兴。
安静下来,我就想了解和知道“常氏宗族研究会”的宗旨和具体目标。但是很遗憾,没有人告诉我,可能是联系不上,或者是“常氏宗族研究会”的准备工作不充分。今天我就在这里借机会在我们的宗亲族人面前发表一点我的看法,供大家参考。
我们常氏宗亲家族是一个大家族,是有着光荣历史的家族,是中华民族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因此我们要研究的范围很广,要研究的东西很多。但是饭要一口一口的吃,田要一块一块的耕耘,我们还是要把研究的范围具体化,才能把这件事做好,“常氏宗族研究会”的工作才会有方向,有目标。贫穷谋生,盛世修史,这是一条规律。“常氏宗族研究会”的成立恰逢其时,我们常氏宗族人才济济,我们应该有信心,有能力做好盛世修史的事。对整个常氏宗族的来源历史,发展过程历史和现状进行深入研究,用各种形式将研究成果向世人展示出来,这应该是大方向。
具体目标:一是把各地的族谱重修好,并且提出较高质量的要求。二是把常遇春父子二代,或者三代人的历史写好,把过去文字上的错误纠正过来,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三是把“常氏宗族研究会”队伍组织好,广罗人才,为其目标的实现打好基础。具体目标虽然不多,但是工程浩大,工作量也大,也不是容易完成的,要高质量完成更是不容易。
今天我在这里作一个提纲性的发言,抛砖引玉。
第一关于修族谱的提法问题:夫家之有谱,犹国之有史也。在我们的族谱中字字有声,如雷贯耳。把族谱同国史并列起来提,形式上,气魄上蛮好,但是我总觉得好像有些免强,两个东西无法更好的联系。一个无法有机的联系的东西,放在家里自我欣赏蛮好,走出家门就没有那么多光辉了。如果我们换一个说法是不是更好呢?如果我们说族史是国史的重要组成部分,没有民族的家史就没有民族的国史。就把家谱与国史有机的联系起来了,从这个角度出发把族谱写好,有可能不仅在家里有光辉,走出家门也会有光辉。我们把这个思想精练一下:树有根水有源,家有史族有谱是国史的基础,是民族的荣耀,是文明的希望。因此我们常氏宗族有充分的理由,把宗族历史的研究,提高到国家民族的历史高度来探索和讨论。我们常氏家族出了一个常遇春的英雄人物,更有充分理由这样说话,如果失掉了我们家族在明朝历史上这段经历,中华民族这段历史将少了不少光辉?不知道在坐的各位宗亲是否有同感?
第二关于纠正历史记录错误的问题:具体的问题有遗漏和错记、乱记三个方面。如果再修族谱,应该给予纠正。如何进行纠正不仅是一个方法问题,也是一个科学问题。有的人可能认为,前面的人没有留下文字记录,我们就没有办法纠正了。其实不然,例如常遇春的夫人:开平王夫人蓝彩云的出生、逝世的时间和安葬地三个问题都是有据可查的,可以弄清楚的,可是我们的族谱给出的是空白,没有人深入研究。同样常遇春的三个儿子的出生时间以及他们的儿子的出生时间,都是可以通过研究和分析弄清楚的。现在我们再做这个工作,就要尽可能的进行纠正,不要重复历史的错误。
第三关于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的问题:人无完人,金无足赤。我们的研究会在做工作的时候,要特别强调一条,正面引导,弘扬正义,宣传常遇春的正面形象。不要再搞那些不符合科学的文字传播,例如说什么常遇春是人与熊的后代,说什么常遇春没有读过书,天生就武艺高强,说什么常茂没有后代等等,有损我们祖宗庄严的事不要做,其实也是维护我们作为后人的尊严。进一步说,今后在社会上再遇到此类事件,我们宗族的人们应该旗帜鲜明的抗议,应该明确的表示反对,应该起来拿起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