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帖:编者注:
据桐城胡氏孝义堂家谱记载:安定郡胡氏37世祖平公仕唐太宗为户部尚书,其子荫公仕唐高宗为青州(今山东青州市)刺史,封为定远侯。其孙即39世祖容公于唐朝开元时有孝行,唐明皇旌表其门 “胡氏孝义之门”。到 42世乐陵公官至兵部郎中,生子福、杲。福公为姑熟太守,道经歙州遂占籍篁墩,生子裕,裕生伸。伸公有五子焰、灿、华、烟、炼。46世炼公于唐朝广明间黄巢之乱中避居歙县篁墩生瞳公。47世瞳公生有十四子,后迁祁门。瞳公第十三子也即48世学公终迁清华。学公生有八子,四子文公(行六,字延晖,居长寿坊)支下57世三十公迁饶州。元至正二十一年(1361年),朱元璋在统一江南之战中,与陈友谅、张士诚军曾经在沿江一带军事重地安庆、九江一带爆发极其激烈的战争。使得安庆地区遭受世所罕见的巨大破坏,人民伤亡殆尽,田地大量荒芜。朱元璋统一天下建立大明朝之后,为恢复被战争破坏的各地区的社会经济,决定对江淮地区进行移民,命令迁饶州民众填实安徽、湖北等地开荒屯垦,史称“洪武赶散”。自洪武三年(公元1370年)起,江西大批的移民,都集中在瓦屑坝登记造册迁徙,其中大部分就近落户在安庆一带。在此大背景下,58世祖万二公支下的61世祖良一公、良二公(胞兄弟,59世再五公孙,60世魁二公子)率子庆一公、庆二公、庆三公(62世祖,胞兄弟,良一公子)和觉清公、觉荣公(62世祖,胞兄弟,良二公子);62世福一公、福二公、福三公(胞兄弟,59世再五曾孙, 60世魁一公孙,61世瑞四公子)和秀一公、秀二公、秀三公(胞兄弟,59世再一公曾孙,60世魁三公孙,61世七一公子)等十余人由江西饶州胡村,经鄱阳瓦屑坝迁徙移民安徽桐城生息繁衍(《皖桐觉林安定胡氏宗谱(首-下)》卷“纂修家乘自序”有详细记载),迄今人丁约3万余人分居祖国及世界各地,以其不同居住地地名形成九大不同支派:蒿墩支派(今姚坂、许嘴一带); 练潭支派(今练潭);三安支派(今青草、吕亭、范岗一带); 觉林支派(今徐河);黄荻支派(今怀宁); 新丰支派(今怀宁马庙、潜山三妙、桐城徐河一带),陡岗支派(今新渡永久); 竹林支派(今安庆江心州、怀宁高湖、潜山后冲一带)、西城支派(今城西)。新近又发现了松山支派(今桐城嬉子湖松山一带)和大丰支派(今安庆市宜秀区杨桥一带),目前最新合计11大支派。
“孝义堂” 先祖以39世祖容公获唐明皇旌表 “胡氏孝义之门” 倍感荣耀,是以取名 “孝义堂” 为堂号,并非唐明皇钦赐祠堂堂号 ! 部分族人认为 “孝义堂” 堂号是唐明皇钦赐的,此为误解也 !
图为耗资400余万新建的桐城孝义堂胡氏祠堂内部结构
百善孝为先,万代义为重。 “孝” 和 “义” 都是儒家思想文化的核心,在中国几千年的历史中,一直维护并延续着中华民族的血脉。人本是散落的珍珠,随地乱滚,传统的思想文化就是那根柔弱又强韧的细线,将珠子串起来成为社会。而如今我国正处在社会转型期,市场经济的负面影响给人们的思想观念带来了很大的冲击,人们在疯狂追求经济利益的时候却忽视了传统文化的那根细线。多少人唯利是图,见利忘义,屡屡突破道德底线。道德滑坡论充斥眼球,撞击耳膜。在这样一个大背景下,国家提出 “和谐社会” 正好迎合了 “孝义堂” 的 “孝”、“义” 文化,和国家 “和谐社会” 的精神不谋而合。
现在国家提出“和谐社会”,我们要从思想上深刻认识 “孝”、“义” 精神,自觉主动地弘扬她,努力奋进去光大她。 “孝”、“义” 精神是一种财富,需要我们精心呵护;“孝”、“义” 精神是一种火焰,需要我们添禾加柴;“孝”、“义” 精神是一种力量,需要我们共同传递。 (胡劲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