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帖:胡姓(7)|蜀郡临邛县人、西汉布衣教育家胡安:司马相如的老师
封面新闻 2019-08-22 14:30 73939 黄勇/文
胡姓(6)|战国时的胡非子:墨子的弟子,有作品《胡非子》存世
西汉初期,蜀郡临邛县(今四川邛崃市)出了一个著名的教育家胡安(友)。胡安之所以被记在史册,是因为他有一个更为著名的学生——司马相如。
邛崃白鹤山(资料图片)
布衣教育家胡安
根据有的胡氏族谱记载,陈国灭国后,末代国君陈湣公的大儿子陈衍逃奔到阳武县(今河南原阳县)户牖乡。
陈衍的大儿子以陈为姓,为陈琏;二儿子以胡为姓,为胡玙。
这一支胡姓在当地繁衍生息,形成胡姓的阳武世系,堂号为阳武堂。
胡玙的儿子胡澄,迁居到临邛县,胡安就是胡澄的后裔。
对于胡澄,各地胡姓族谱对其迁徙情况的记载不一,有的说他迁徙到了安定郡,有的说他是陈湣公的第六子,落籍在安定郡。
不管说法如何,胡安这个人在历史上的确有,而且是四川人,被称作布衣教育家。
胡安博览诸子百家,通晓天文历象、阴阳变化,多才多艺,又有深厚的品德修养,是个不可多得的人才。
朝廷听闻他的大名后,多次征召他入朝为官,胡安都拒绝了,隐居在城外的西山上。
很多追求上进的年轻人,跑到西山去拜胡安为师,其中就有司马相如。
西晋史学家陈寿在《益部耆旧传》中说:“胡安,临邛人,聚徒白鹤山,相如从之受经。”
胡安在西山山顶找到一个山洞,住在里面,平时讲学也在这里,被称为点易洞。
民国初,点易洞外曾建有胡安祠,祠堂有一副对联:“心在河图洛书上,托迹山林泉石间”。
安能学胡公,危苦寄鹤翅
关于胡安,邛崃当地还有一个神化了的故事。
据说,胡安居住的西山,有仙灵之气,经常有白鹤出现,白鹤在古代是仙家的象征。
胡安岁数大了,仍独自一人住在山上洞中,生活淡薄凄苦,这让他的一个学生于心不忍,遂带着一些点心上山去看望恩师。
学生到了点易洞,发现胡安不在。他以为胡安到附近溜达去了,就在洞中等候。
结果等到半夜,都没等到胡安回来,只得下山回家。
第二天,学生上山上课,看到胡安已坐在洞中,精神饱满,精力充沛。
下课后,学生好奇地问胡安昨晚去哪里了,胡安笑而不答。
学生更好奇,觉得恩师举止神秘,决定一探究竟。
放学后,学生没有回家,偷偷留在了山上,躲在点易洞附近的树林里。
到了傍晚,学生看到一只丹顶鹤从天而降,落在点易洞前。胡安跨上鹤背,乘鹤而去。快到凌晨,胡安又驾鹤而归。
学生认为胡安已经得道成仙了,忍不住给师兄弟们讲了这事。
大家都不相信,约定放学后都留下来看看是否属实。
傍晚时分,丹顶鹤飞来,大家都忍不住叫了起来。胡安听闻后,知道尘缘已尽,乘鹤而去,再也没有回来。
为怀念胡安,当地人把西山改名为白鹤山,修建了一座寺庙纪念胡安,叫做白鹤寺,后来改名叫鹤林寺。
宋朝诗人陆游曾经到白鹤山游玩,写了一首叫《次韵宇文使君山行》的诗,最后两句是:“安能学胡公,危苦寄鹤翅。”
陆游还在这首诗写了注语:“仙人胡安学道西岩,跨鹤升仙,山以此得名。”
卫国义士胡衍:大义化解蒲城危机
据一些胡氏家谱记载,以妫满为始祖的胡姓人,在陈国灭亡后,四散逃离,其中有的后裔还在秦国、齐国为官。
《史记·樗里子传》中,记载了战国时卫国义士胡衍以大义化解蒲城危机的故事。
周慎靓王9年(公元前306),秦国右丞相樗里子率兵攻打卫国的蒲城。
蒲城的守官很是惊慌,强大的秦军一旦开始攻打,蒲城绝对守不住,就跑去找口才极好的胡衍。
胡衍答应了,出城去见樗里子,问道:“您攻打蒲城,是为了秦国还是为了魏国?”
然后,胡衍侃侃而谈说,如果是为了魏国,那就很好;如果是为了秦国,那就大大不妙了。
蒲城是卫国的大城市,秦军攻打的话,卫国就会倒向魏国,让魏国强大起来,魏国就会把秦国占领的城邑夺回来,到时追究责任,